1886年的时候,乔治·威登做出了一个奢侈品行业里经久不衰的经典设计,就是LV的Monogram。
由于图案是为了纪念老路易·威登(LV)而设计的,所以乔治就用深棕色为底色,然后将由圆圈包围的四叶花卉、四角星、凹面菱形进行重叠组合,于是便形成了LV这个经典图案。
LV这个图案之所以在设计史上如此经典,那是因为即使是老路易·威登设计的那个当时深受各国王室和上流阶层欢迎的平顶白杨木行李箱,其实也只是个朴素的箱子,并没有类似如今所谓的商标和品牌的LOGO。
老路易的平顶白杨木行李箱也就是说,虽然从老路易·威登开始,LV已经开始打造他们的产品,但是真正有“路易·威登”或者是“LV”这个品牌,其实就是从这个Monogram的图案开始的。
如果我们翻看历史会发现,1886年这个图案被设计出来以后,公司在1887年就把它注册成了专利,但直到1905年才注册成为品牌。
也就是说,从1854年拿破仑三世的乌捷妮皇后资助让路易·威登开第一家店开始,整整过了51年,LV才开启了全球品牌化。
而之后,在1906年,LV全面推广推出了著名的长方形的“Steamer Bag”,与平顶白杨木行李箱满足以马车出行一样,它很好得满足了人们乘坐蒸汽船的需求。
LV Steamer Bag到了1924年,LV又设计出了Keepall多用途包。它像枕头一样,成为了长条枕形现代箱包的鼻祖。
这种设计是世界第一批适配乘汽车出行的短途箱包,虽然看似轻巧却也能满足旅客的多种需要。
LV Keepall而1931年,LV又设计出了LV Speedy Bag,其目的是为了让搭乘飞机的乘客,可以按照不同需求携带自己的行李。
LV Speedy Bag因此,与大家想象的不一样,LV并不是一开就只以“品牌”为核心、以“广告营销”为主要宣传手段的奢侈品。
它之所以出名,其实和今天的苹果手机一样,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以本身品质为前提的。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正是因为后来这个经典的Monogram变成了一种“俗滥”的象征的故事,而这样的变化还是LV自己造成的。
比如那个著名的Neverfull(“永远装不满”)系列。
LV Neverfull这个系列的包很大,而且还是帆布而不是皮的,基本上几千块就能买一个,而功能也从满足高端用户出行功能型炫耀变成了满足普通人的跟随性炫耀。
所以,当Monogram这个图案被广泛地用在这些低端系列时,原来的用户就逐渐生出了“鄙视LV包”,“鄙视这个图案或者logo”的心态。
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凡勃伦商品”变成普通商品的过程。那什么叫凡勃伦商品呢?
“凡勃伦商品”包含两种特征:一个是商品实际使用功能,另外一个就是具有炫耀性功能。
也就是说,当商品的某种功能普通人用不上且需耗费高额成本才能获得时,就叫功能型炫耀。而当一个包上有很明显的LV大logo的时候,那就叫标志型炫耀。
也就是说,某种消费必须“酷”,才能具有炫耀的资本。如果失去功能,而只是一种高端消费的标志。那么十年前它可能是一种高端性炫耀,而十年后可能就被鄙视了。
而且你会发现,很多品牌也都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比如星巴克、耐克、苹果、无印良品,甚至Zara和优衣库。其原因就是,它们的功能不再领先。
理解了这点,我们可以假想一个场景。在一个聚会上,我们正在跟两位年轻女士聊天。
其中一位女士拿的包看上去挺一般,但是谈吐不俗,居然引用了上周《经济学人》杂志对中美贸易的分析。
而另一位女士的包一看就是名牌,但她更关心电视剧《延禧攻略》里的某个人物的命运。
那你能不能判断,这两位女士谁的社会地位更高呢?
在中国,这样的情形不太好判断。因为第一位女士虽然显得更有文化,可是第二位女士的经济状况可能更好。
但是,如果是在美国,答案就非常简单了。 因为肯定是第一位女士社会地位高。不仅仅是学识,我们甚至可以断定,她的经济状况也大大超过第二位女士。
这可不是因为美国是个公平社会,有知识的人地位一定高。因果关系正好相反:今天的美国是个非常不平等的社会,知识很贵,是只有社会地位高的人,才有知识。
从进入21世纪以来,炫耀性消费在美国已经结束了,各种以前的“高端”消费品都在向普通人普及。
坐飞机、开 SUV、游轮度假,这些东西年收入七万美元的中等收入者也能负担得起。再好的电视机、再贵的名牌包,也不过就几千美元。
从绝对生活享受来说,富人和中等收入者差别不大。背个好包,别人压根不知道你是真有钱的富人,还是一个喜欢包的中等收入者。
但如果你的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应该怎么花钱,才能彰显社会地位呢?有抱负阶级的回答是,“无形”的消费。
即把钱花在服务、教育、提升人力资本上,存更多的退休金,买最好的医疗保险。这些东西比有形的更贵。
好大学每年的学费加生活费超过六万美元,相当于一年一辆奔驰车。
如果孩子从小上私立学校,整个下来是一笔巨款。美国收入排名前1%、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的家庭,平均在教育上的投入占总收入6%;而中等收入家庭的教育花费比例只有1% —— 公立中小学免费,大学可能根本就不考虑了。
这就等于说教育花费是排他性的,你能在教育上花钱,那你绝对是富人。因为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之间女士服装的价格只上升了6%,而大学学费却上升了80%。
也就是说,知识的确很值钱。不过不是用知识创造财富,而是必须用财富购买知识以使自己领先于他人。
所以《经济学人》杂志加海外邮费一年不过才300美元,但是为了看懂这个杂志你至少得上过大学,这个才是真正花钱的地方。
无形消费,表面上看,做这件具体的事儿花不了多少钱;但是想要成为一个知道这么做的人,非常花钱。
那这样的消费观念又源于哪里呢?
很简单,对比一下中美的富豪榜就不难发现,美国的富豪要么是传统精英,要么就是新型科技巨子。而且懂得先进知识的富翁,更受人尊重。
比如,比尔·盖兹的父母本身就是精英,但比尔盖兹却更喜欢谈及他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因为毕竟只有通过你自己的努力、实践与领悟,文字才能成为知识。
这样的消费革命不但在中国也正悄悄发生,而且对于真正的学诗、写诗也是一样的。
如果你学完、写成后,你说的别人完全听不懂,或者你不能进行炫耀,那么只能说明你没有学通或者写精。
每个人都有不安全感,都对自己在人群里的位置有疑惑,所以人都会倾向于用外物来理解自己、定义自己。但是,我们消费了什么,从来不能决定我们是谁。决定我们的只有自己的学养、见识与表达。
这就像LV,光有广告是成不了奢侈品的,其品牌价值必须建立在满足精英需要的设计与品质。然后,随着物质的丰富,精英的需要逐渐成为普罗大众的需要,然后文明才能得以推广 。
因此,附庸风雅的那些所谓“诗人”我不知道。可如果我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与实践得出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也越来越很喜欢,学术界却嗤之以鼻,那只能代表学术界的陈腐守旧。
而如果我花了大把时间对某项艺术进行了改造与推进,结果不能去炫耀。对不起,这只能说明这个时代与国家,是反智的。
所以,我就是把写诗,写符合时代、老百姓能看懂的诗词当做我炫耀的资本。
不服?!你试试!
PS1:我原来以为人和人都一样,进取、自由、平等、善良、对未知的未来充满了好奇,谁知四十岁了,才发现,有些人天生就那样,成天沉醉在无知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