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里克森的个人发展8个阶段中,非常令人瞩目的就是青春期,在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就是同一性的形成,正性结果是意识到自我的独特性,对自己需要遵循的角色有明确认识;负性结果是并不能识别生命中适当的角色,从而陷入到青春期乃至后续整个人生的危机之中。
了解同一性,并不能单一的从个人的角度去看,要同时结合整个时代背景、社会心理学乃至人类学、历史进程去看。个人的同一性和文化息息相关,扎根于我们深层的文化土壤之中。
“许多模糊的情绪力量,它们越是强而有力,便越发不能用言语形容,以及一种内心同一性的清晰意识,即一种共同精神建设的隐蔽所”。
作为一个人,我们不止处于个人的核心之中,也处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我们需要在自身、社会、文化、历史中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锚定点,清楚自己在每个维度上所在的坐标是什么。
同一性的形成,依赖于三点:
1、环境对自己行为的反馈,也就是在不断的比较、类比、评价、模仿、调整中渐渐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仅指外部世界,也指内在世界。
环境的含义不仅是一种包围着你的环境,而且也处于你的内部。实际上,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以前的”环境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并且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把现在变成“以前的”持续不断的过程中,我们就永远也不会(连新生儿也是如此)作为一个从未有过环境的人去迎合任何环境。
也就是说过往经验对我们的巨大影响,会让看起来身处现在的我们一直“困守”在过去。而这些,都将直接的影响到我们同一性的形成。
这个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校准的过程。我们会渐渐意识到自己是谁,怎样是我自己舒服的表达方式,怎样是我喜欢的,什么是我需要的,我的能力范围是什么,我的兴趣指向在哪里,我的基本性格特征是什么等等。有点想用“天人合一”来形容这种内部的统一和一致性表达。
2、在个体生长过程中,他会逐渐意识到个人能力范围的扩大,这是一个增长分化的过程。他会慢慢意识到与他有关的重要他人范围从自己的父母、朋友逐渐外扩,甚至外延到整个人类世界。
换句话说,当青少年在同一性形成时期,不被允许离开、不被允许扩大自己的重要关系范围,他就可能遭遇到同一性的紊乱,甚至导致自我的衰退。这也就是为何在青春期有些孩子为了反抗父母的高压控制,不惜以生命的代价来抗争。
3、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发展和历史对其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同一性形成是一个动态的波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同一性危机,是“属于”个人发展某一特殊阶段的一种规范性危机的病情恶化的不适当延长或倒退。我们因此才知道把一种规范性的“同一性危机”归属于青年期和年轻成人期的这一年龄。
在我看来,有时候呈现出来的这种混乱的同一性危机,也许是青少年在知晓了这一概念后获得的一种暗示以及渴望在同辈中获得一致性和归属感的表现。也就是群体亚文化,帮派友情。
同一性危机在青少年时期是被允许的。但当超过了这一时期,仍表现出同一性的混乱,将被认为是某种病态不适宜的表现。也就是说,同一性的危机是现代的当下的,同时也是预期未来的。这是个人形成的重要阶段,受到错误的引导、诱惑等,都可能让青少年误入歧途。
#推荐B站的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
如何从同一性危机中顺利度过,很重要的一点也许是榜样的作用,也就是有一个好的客体可以让处于混乱中的青少年去效仿。
但现代,无论是媒体宣传还是团体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将父母推到了青少年的对立面或者从青少年的成长主题中驱赶出去。但我也在看到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不满足于过去代际传承的经验,满足于当一个严厉或撒手不管的父母。而走进了心理课堂,开始去疗愈在过去原生家庭自己所带有的创伤和烙印,并尝试用更加科学共情的方式去同自己的孩子相处。
这些父母可能还是少数群体,但我依然相信,会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