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早上8点到今天早上8点,因为种种原因,我客观上进行了断网断手机的“离线生存”行为实验。这24小时,别有一番体验,收获良多。今天我们来谈谈断网吧。——题记
昨天早上8点,单位突然要进行封闭式培训,需要将手机集中保存,我匆匆给妻子发了一条微信,将单位的固定电话告诉她,然后就开始了一整天的断网断手机的生活。因为我还在病床上躺着,所以只需将培训内容抄录在自己的纸质笔记本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自己安排。现在将自己的时间安排一一说明,只说大块时间,琐碎时间比如洗漱等不在叙述之列。
1.《大师们的写作课》阅读,时间8:00-11:00
阅读舒明月所著的《大师们的写作课》,从53页到读到结尾,共200页内容,在书的精彩处进行了大量的批注。书中多次提到鲁迅小说中文字的高明之处,成功地勾起了自己重新阅读鲁迅经典著作的欲望。对书中描述的沉溺于文字“心流”,自己也多有体验。
书中深入分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文文本之妙,自己以前虽然看了英文版的开头,粗略听过英文有声书某,但都把此书英文绝妙之处给错过了,甚为遗憾,以后有空一定补上。
舒明月在《冯唐是如何毁在没有节制上的?》对冯唐小说的分析十分到位,冯唐此人,才气是有,但是太过狂妄,难怪柴静评价他为“杂种”。笔者在北京曾经听过他的一次讲座,言谈之间得知,冯老板已经将重心放在自己的医疗创业项目了,似乎并没有反省提高自己文字方面的想法。当然如果他有新作,我还是会抽空看看的。
《与安妮宝贝相比,莫言差在哪里?》更是把莫言此类人的文字批驳得体无完肤。“不仅看不到当代的人性,甚至连永恒的人性、普遍的人性都看不到,完全妖魔鬼怪的感觉”,这句话让我拍案叫绝。贾平凹的后期作品亦是如此,以前我还以为是自己比较偏执,没想到“英雄所见略同”。“没有读过多少古今中外的文学典籍、没有真诚而独立的思考、失去赤子之心的文化修养、俗气之气较重”,评论家邵元宝对莫言们的分析鞭辟入里。
2.《我写我心》阅读,时间11:00-15:00
阅读娜塔莉所著的《我写我心》,读到第180页。因为以前阅读过娜塔莉的《不安的时候,坐下来写》,并且研究过禅宗,所以对这本书的接受度比较高,批注不多,思考比较多。思索到一点,就是简书签约作者无戒的名字渊源和文风,及其无戒写作训练营,均与娜塔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写我心》注重禅修与写作之间的共同作用,注重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喜悦、所见所感和心中的信念,从而发现一个更自由、更美好的自己。这一点笔者以前在阅读《南怀瑾全集》的时候,也时有顿悟。待全书阅毕,再写一篇长文读后感。
3.培训笔记撰写,时间15:00-17:00
例行工作,在此就不赘述了。
4.《赖世雄美语从头学》阅读17:00-19:00
《赖世雄美语从头学》是一套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一套教材。首先是作者过硬,赖世雄在早年美国获得英文语言教学的硕士学位,潜心研究中国人英语教育三十余年,是华人圈发音、语法、词汇、教学等方面都很厉害的老师。其次是这套教材体系比较完善,每一课先从对话入手,注重发音和语调,同时对词汇、语法进行详细讲解。最后,每一课配套有一个小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台的讲解,赖世雄主讲,娓娓道来,学起来非常轻松。
在多年的英文学习以后,为什么要重温这套内容较为简单的教材?一是感觉自己的美语发音有所退步,必须重新再来一遍;二是不少亲戚朋友找我辅导英语,我得首先做个下准备。我用这两个个小时,对《赖世雄美语从头学》入门篇和初级上册进行了复习,然后把课文讲解音频拷贝到pad上,利用闲暇时间当作背景音乐听取,到今天晚上已经听到12课了。
5.电子书阅读19:00-23:00
1)阅读《未来简史》万维刚解读版,以及《未来简史》前80页。对书中“神人”的概念很感兴趣,神人会利用算法、AI、生物技术突破人类的智商和寿命限制,是比《人类简史》中提及的“智人”和普通人高一个阶层的物种。赫拉利的思想非常深刻,论述逻辑严密,待全书阅毕,再写一篇长文读后感。
2)速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伤逝》、《彷徨》,留意了舒明月提到的一些点,先回忆一下,以后再慢慢品味。
3)速读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前140页,对书中提到的“如何在二流大学受到一流”的教育感慨颇深——“选择高水平在线课程,选择国外优秀教材、跟最优秀的学长和同学交流、积极参加国家级竞赛等”。
4)慢读台湾作家张大春《文章自在》前100页,张大春是华语领域最著名的作家之一。由于龙应台的关系,以前自己的阅读领域有意忽略了台湾作家,其实台湾也有很多很棒的著作,以后还是要多多加强。
5)阅读程耳的小说集《罗曼蒂克消亡史》,因为看过电影的关系才阅读的,语言比较精炼,有民国小说遗风,小说后半部处理比较草率,仅仅为情节的罗列,不知何故,待考证。
6.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第二天7:00-8:00
一直对非虚构写作很感兴趣,但是没时间深入研究。此书是该领域较为著名的一般,上周从亚马逊购入纸质版,早上起床后,按照以往的希望就是看一下手机的简书和微信公众号,今天阅读此书的序言、前言和第一节,做了批注。由于初次涉猎该领域,故阅读速度较慢,作者都是普利策奖级别的大牛,讲述了他们在非虚构新闻采写中的感悟和经验,阅读以后收获很多。
7.“断网生存体验”总结
1)闲暇时间刷微信和简书已经转化为肌肉下意识动作,细思极恐。
刚开始不用手机和网络时,非常不适应,比如读到《罗曼蒂克消亡史》时候,极力想查询程耳的个人经历,因为没有网络而作罢,其实查不查关系也不大,把作品真正读透了,自然也就了解了作者。
中午午休后和第二天起床后,下意识去找手机,发现手机不在,怅然若失。好在自己及时调整,抓起纸质书阅读。纸质书阅读的良好体验可以消除电子产品对人的吸引力。
2)24小时不用手机和网络,的确会错过一些东西,但是并不生死攸关。
关闭手机前,给妻子发了一条微信,今天早上重新使用手机,第一时间给她打了电话,诉说思念,虽然一天没联系,但是表达到位,并不会影响双方感情。
还有就是错失了一次技术团队的meeting,一个小时的讨论,我只看了今天的会议纪要,花了五分钟,就跟上了节奏。没有具体规划和议题的会议,果真浪费生命。
最后就是错失了微信群里面无数的消息,和公众号里面的很多文章,但是没有任何损失,反而莫名的畅快。及时通讯虽然很便利,但始终使人处于连线状态,少了个人独立沉思的机会,孰轻孰重,冷暖自知。公众号的文章精品不多,一周集中看一次,也已足够。
3)“断网生存体验”之后,个人生活有所改变
虽然只是24小时不用手机,但是通过这一天的沉浸式、免打扰读书,通过久违的大块时间的纸质书阅读,的确进入了阅读“心流”之中。舒明月和娜塔莉都在自己的书中提到了“心流”这个类似概念,并阐述了“心流”对于抚慰人类心灵的重要作用。这24小时,我算是真切体验到了。
慢下来的纸质阅读能够减轻焦虑感,畅快的读书批注,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空间和下一步的写作思路。而集中注意力的电子书阅读,则是快速获取了大量的相关知识,虽然阅读速度很快,但因为此次电子书类型我阅读经验丰富,倒也也能快速进入阅读“心流”,收放自如。
以上就是我24小时“断网生存体验”的具体经过,读者有没有兴趣自己体验一次呢?
作者其他热门文章
这位10亿身价的媒体大佬,缘何为罗振宇的演讲“捶胸顿足” ?
我是知唐讲吾,一个重度读书写作爱好者。
谢谢各位看官的赏脸,喜欢就点赞,有问题请简信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