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这种关系应该有很多种模式。
想起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那里面的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互动,虽然中间有复杂的纠结心理,但总体是治愈的。
今天看的《海边的房间》这本小说里面的一篇《卜算子》也是和父子亲情有关的。伯是主人公的父亲,是一个命理师,主要给别人算命,在那一片也是比较出名的。但是由于命里刑克过重,所以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孩子不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是伯和伯娘。
书中的主人公由于一次事故,一个患病的人给他输了血,导致他也得病了,本来前途似锦,却变成身体暴瘦,辞职在家养病。伯娘几年前得病走了,只剩下他和伯两个人。
他们每天过着特别规律的生活:伯起得早,他起的晚,但不会太晚;闹钟醒来,冲澡,仔细地刷牙,在镜子里检查自己,看起来没事。今天看起来,没事。
这一段描述在全篇反复出现,好像会一直持续下去。伯会一直照顾他,很久很久。某一天他回到家,伯静静地离世了,他们原本约好今天要算一下他的命里生成八字,之前他不满,为什么伯可以算出别人的命运但是就是算不出他儿子的支离破碎的人生。终于伯在前一天答应了,等明天给那一个客人做完咨询,然后他们就可以聊聊这隐晦的话题。
但是他没有等到伯亲口说出来,也许伯早就算到了自己的这一天,可以安心地走,去看看人死了到底能不能收到烧过去的纸钱。
父子间的爱,有时候感觉陌生而尴尬,两个人在一个空间没话也要硬找点话说,打破了的沉默的空气马上又会再次凝结。可是他们习惯了相互依靠,甚至都替对方考虑到了,假使自己先离开这个世界,要先准备先什么。
但伯走了,他说今天好欢喜成为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常人眼里的悲惨,却成了他可以庆幸的事。好心酸,有些爱说不出口,只要不是白发送黑发,他觉得就很好了。
“他想叫一声爸,可是一辈子,二三十年,没有叫过,口齿不听使唤”。即使叫了,伯也听不见了。
无数个类似的早晨,以为他们的生活会顺其自然地过到最后一天,但总有人会先离开。无数个疑问,最后也只能化作一个人默默去消解。无常往往最平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