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非主题打卡
今天在齐帆齐写作营里,看见一篇丁与卯老师的文章中的一句话,他说“文字里暗藏着生活经历和人生感知。文字是否优秀,最终还是要看岁月对你的刻痕有多深。”
说实话,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共鸣,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写作真的跟你的经历密不可分,我们每个人写作的内容透露出来的情感与认知,都是我们过去经历的回光返照。
哪怕是写的小说题材,人物的对话与办事的方式,还有情感与气质,都会无形中透露出写作者的经历认知。
所以同一件事情,每个人写出来的观感,各不相同,有的深刻,有的肤浅。那么有些人就会自问,为什么我写不出他那样一针见血,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效果呢?别人是怎么想到的呢?
其实,你和别人差的只有经历。你只看见了别人写得比你透彻深刻,但你没看到他经历过什么。真的,经历会让我们深思,会让我们深刻,会让我们有不一样的深情。
换句话说,对于文章内容,你没经历过,就不会感同身受。所以我们的共鸣就来自经历的认同与理解。“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句话的内部逻辑就是讲经历的重要性。
当然,我也不否认有天生内心丰富的人,他们可以不必亲历别人的痛苦,就可以从别人的苦难中深深地感觉到痛苦。
我羡慕他们,我称他们为内心富有者。但现实点来讲,大多数人不经历生活与岁月的压榨和洗礼,很难变得那么深刻透彻。
作家海岩曾说过:“我所写的与我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无关。”。但这句话他的意思是说他的作品是虚构的,用生活经验虚构的,并不是他经历的或者身边的人经历的真实事件的意思。
所以,要想把你变得深刻透彻,要想我们笔下的文章写得感人至深,深刻得发人深省,必须去多经历,经历是写作的源泉。
提起多经历这个观点,好多人就会反问,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有多的,怎么可能有多的经历?
诚然,得益于当今日新月异,科技发达的时代,你的确不必亲身去经历,经历的概念范畴已经被现代科技拓展得无限宽广。
我是说你可以从阅读中经历,从观看影视剧中经历,从网络聊天中经历,不一而足。只要你能从这些体验中获得了经验与感悟,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经历。
经历才能让我们成熟,让我们观念深刻,让我们情感经验丰富。罗素说:“有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情感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痛彻心扉的怜悯。”
所以好的作家写出来的东西会让更多人共鸣,会让更多人感动,就是因为他们丰富的经历与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始终保持着对事物旺盛的好奇心与学习力。
同时,我也看见有些年轻人很浮躁,有些甚至静不下心来真正看完一部作品,影视作品都看不完。
这样的人就敢质疑毛姆,就敢质疑巴尔扎克。我说你有质疑的权利,但你的质疑很无力,很软弱。
我承认天才的存在,但所谓天才是比平常人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努力的人,并不是说他们生来就会。
齐帆齐第5期写作特训营(5)篇1138字,累计8925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