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周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如此热衷于做一些以前的我打死都不会干的事情:每周都买花、喜欢忙里偷闲对着办公桌上的鱼发呆,能够在五一期间给七十个人发微信逐一去聊疫情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人家的生活?
这些事情在“以前的我”看来非常无聊,没有意义。以前的我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健身上、花在自我反省上、花在陪伴孩子上。三周来我一直在苦苦思索: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跟朋友讨论、在网络上搜人生意义的心理学知识。但是思考一直都不能落地。
直到昨天晚上我还在思考为什么我每天这么开心做上面事情的同时也在开心地继续着以前的事情:健身、瑜伽、自我反省,而且开心的程度比以前更高。
早上拿着手机翻阅着一个每篇文章都是干货的公众号,突然意识到:
自己对干货思考的广度、深度以及实践连人家的百分之一都没有。
在我过去的没有经过思考和选择而生活的人生里达到的状态基本都是靠运气加持的。
小时候我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就是“放养”政策,哥哥脑子比我聪明是大家公认的,结果我考上了大学而哥哥却没有。主要原因是我“比较听话或者爱学习”这个运气的加持。这个不是我经过思考之后的主动选择,而是一种被动的运气加持。
我走上管理岗位也是运气加持。当时公司组织机构调整,在岗的同事因为是high potential,有高层管理人员关注给找了更有前途的职位。第一顺位的接任者因为location问题跳槽去了竞争对手,于是剩下的两个矬子里拔将军拔出了我。你看又是一次的“狗屎运”加持。
所以当有人问我是凭哪些过硬的素质走上管理岗位的?我特别想balabala讲讲自己牛逼的素质,但是我往往又张不开嘴。因为我确实没有牛逼的亮点,我要说凭的都是运气显得我又特别的矫情。基本上我也能呵呵以对了。特别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如果我足够强,那么至少五年也可以上一个台阶,而我在这个职位上做了也快六年了,我还在原地踏步。所以更加佐证了运气在我人生里发挥的作用。
难道这些年我一直都没有成长吗?
1. 这些年我从一个患得患失的讨好型人格变成了一个内心坚定且温柔的行者。我不再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我在意的是多拷问自己几次“这样”或者“那样”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原则和答案。如果“这样”或者“那样”是我的选择,那么我就去选择去表达。这是我的事情,别人怎么看“这样”或者“那样”不是我该操心的事情,那是别人该操心的事情。我自己在这方面的矫正基本上是照着武志红老师公众号的文章,一项一项
2. 长期主义是我最认可的认知之一。青春年少时读的武侠小说带歪了我。我到大学毕业还在幻想突然哪天开挂高级技能加身给自己的人生剧本来个反转。然而人生如果有这么容易,每个人都应该是亿万富翁了。
事实是练好一项技能有1万个小时定律,巴菲特96%的财富都是60岁以后挣得的。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凭什么会在很短里的时间里就能获得成功?
自从buy-in这个认知,知道很多技能要以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为尺度去训练。反而没有了焦虑的心情,生活的重心转移到按部就班的做事情上。就连与人交往也没有功利性,相信只要发自内心的去帮助别人,回报只是时间问题。
3. 懂得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大多数技能都是可以习得的。
公众号《独孤大脑》的运营者“老喻”是我关注的少有的只讲干货的几个公众号之一。关于学习他有一套学习方法,他多次强调:
学习要拆解到最小单元,从最简单的闭环开始。
举个例子,他学习高尔夫时,教练不仅仅是教他最进本的动物,帮助他练习,更是把他击球的动作都录下来,然后用软件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进行分析。分解到最微小的每个动作,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
在学习高尔夫这件事上的最微小、最有效的闭环就是:感知-认知-决策-行动。
所有技能我们都可以套用这样的模式去学习。这种学习技能我已经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来。只不过看到“老喻”对这个东西的总结才豁然开朗,这不就是我的学习方法吗?
“老喻”对这种学习方法的威力还有一段精准的描述:“这种学习闭环,就像生物的细胞和DNA一样,它很小,很不起眼,很容易被忽略。但就是这样最基础最原始的单位,构成了人庞大的躯体。一个个小闭环,随着时间不断积累堆叠,构成了我们整个人生。”
4.建立与大自然的与人的链接。
与大自然的链接是从买鲜花开始的,现在走在路上遇到不认识的花都会停下来去查一下是什么花。从疫情开始,我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又活了过来,总是能轻易捕捉到大自然的声音和自己大脑或者身体的声音。
这是我唯一找不到理论支撑的实践。但我深切感受到了与大自然的链接带来的好处。当我每个周末花上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来整理鲜花的时候,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不作任何他想,这个时候整个人都是放松,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了我和花。跑步、健身、瑜伽和反思都不能带给我这种感觉。这种感觉让我变得温柔,我不再是那个风风火火地女汉子,从内心的安宁带出了外在稳重。
我亦愈加注重与人的链接,学着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相信与人的交往应以诚为本,合则进一步深交,不合也没必要强融。花时间去做一些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在五一期间给70个人逐一发微信调研疫情对他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竟然收到40个人的回复,重启了一部分的链接,从中也能了解大家的状态。我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虽然世俗来看这件事的意义微乎其微。
从去年十二月底,我给自己的公众号起了个slogan:让我们慢下来,感受一下自己,与我这半年的心境也是不谋而合的。
总结
我现在走的路是一条向内求的自我探索之路,不会因外界的干扰而放弃。但是与外界沟通又无处不在。我深知自己是自我认知实践的最佳代言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只问耕耘,静等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