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真的感觉写不动了,越来越少写面对自己的东西,都是为了读者而写,读者存在与想象之中,又何尝不是虚妄。
年纪越大越发觉得,诚实面对自己是何尝艰难,渐渐听不见自己的内心声音。刚开始总是觉得现在时机不成熟,勉强自己,压抑自己内心的声音,知道最后听不清内心的声音了。
其实自己没有想象的强大,适合在这个时代争夺。
木心说,天才的第一特征就是逃,保证完整而独立的自己。村上小说里的主人翁亦是如此,反而是大城市给了他们这样的场所,颇有大隐隐于市的意味。
后来发现自己存在的意义不是改变世界,而是坚持自己不被世界改变。
西川说不追求成功就不会焦虑。
雷达里奥说人只有坚持自己的原则,就会大大降低选择的成本。忠于内心的人,从不为选择纠结,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就是原则。
罗永浩说那些擅长“心机”的人是低智商,真诚在长期关系中交易成本更低,反而能获得更多好处。
以上的人尽管都不是很喜欢,但是这些话,却很值得学习。
人生只有一种必赢得游戏,就是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功利的说,即使没成功,也获得了过程的快乐,成功只是副产品。
木心说,艺术之于艺术家,是现金,不是支票。
但我,反对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不顾一切的为了理想,更支持商业模式式的理想,比如现代传播,做一些赚钱的商业杂志,养活艺术杂志。
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会死得很惨,极端的理性主义最容易走向极端现实主义,思想和生活都有保持弹性,有可迂回退却的空间。
之前总想着文学艺术留住后面,但是,没有什么是准备好的,当你某天想回过头来的时候,发现为时已晚。
现在来读文学作品才发现难懂,容易失去耐心。
读书方向应该耐心等待他自然呈现,耐心生长。
读书也讲究兴致,兴致来时要乘兴而读,一旦错过就很难重拾。
因为外求,所以我们内心容易空虚,需要填补,容不得半点间隙,王者荣耀、新闻饲料等成为我们内心填补的东西。
写作和观看都是审视自我内心的过程,所有的材料应该为己所用,也就是所谓的“六经注我”。
面对这个时代不知如何介入,过度的参与,势必失去自我,过度的回避,容易活在只编织的虚幻中。
我曾提出一个围观者的旁边观者,就是事件发生,围观者的态度和行为,可能比事件本身更值得研究与观察,所以要冷眼旁观,去尝试理解事件与围观者背后的原因。
近来发现,其实后多恶果都是当初补肾选择的结果,多喜欢可以重来一次就好了,所以,面对选择时,一方面提前考虑一下后果,另一方面,假设站在未来回款现在,自己如何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