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这个人,金圣叹评价他说:在水浒传里,属于上上人物,算得到,把得牢,熬得住,做得彻。但读完《水浒》,仔细思之,把得牢,熬得住,做得彻,这三点,尚精确,算得到,就失之偏颇了。
把得牢。林冲自家媳妇到岳庙上香,遭高衙内调戏时,心中大怒,恰待举拳海扁高衙内,扳过了他肩头一看,不由得手软了。因为这是高太尉的养子兼兄弟。而林冲又在高太尉手下讨生活,还指望他提携进步呢。我们可以设想,在林冲的盛怒下,那拳头准备生生砸向高衙内,就那么一瞬间,林冲改了主意,生猛的拳头嗄然而萎。这好比正在行房事的男女,双方马上要高潮了,突然停止了运动。这得多大的毅力啊。所以说,林冲把得牢。
熬得住。林冲被高太尉陷害,刺配沧州,有两个押送公人,于路百般刁难他。他都是逆来顺受。直至到了野猪林被二公人设计用绳子缚了,也是心甘情愿。无他,只为了活命,以便后来苟且偷生。
做得彻。山神庙外,听到陆虞候、富安和差拨的那番对话,把所有的幻想都打破了,胸中的怒火如压抑的火山,瞬间喷发,于是枪搠差拨富安,刀剜陆虞候,最后还不解恨,又把三个人的头割了下来,供在山神庙里。如此血淋淋,恐怖至极。所以他做得彻。
对于这三点,林冲确是名副其实。
至于算得到,却是不尽然。
你比如,林冲在高衙内调戏自家娘子之后,本该算到他会进一步施展各种手段来达到霸占媳妇的目的。但林冲没有算到。本该在买了宝刀之后,藏于室内,自家观赏也就罢了,可偏偏要想着与高太尉去比试宝刀。明明知道那高衙内是高太尉的养子,且又纵容其子在东京胡作非为,难道高太尉就不会给他撑腰吗?这些,都是林冲没有算到之处。
更甚者,在野猪林鲁智深救了林冲之后,当时四人走出林子,到前面一家小酒店里吃饭喝酒。席间二个公人小心打听鲁智深的身份出处。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智深是粗中有细。二个公人的意图,他一看就很明白。是以拿言语搪塞过去。为的是保护自己,免遭以后高太尉的迫害。那高太尉是当时手握军权的人,在整个大宋,搞掉个把人真是小菜一碟,智深虽然鲁莽,但并不糊涂。鲁智深与二公人周旋时,林冲肯定在场,以林冲的精细,也能理解鲁智深的保密行为。
二公人套不出鲁智深的话,不甚了了。虽然怀疑他是大相国寺的和尚,但没有确切的证据。
但是,在鲁智深与三人分别时,为了警告二公人再生杀害林冲之心,用禅杖把一株大树打折了,警告道:“你两个撮鸟,但有歹心,教你头也与这树一般!”
两个公人吓得吐出舌头,直到智深走远了,那舌头还伸在外面。良久,喃喃道:“好个莽和尚,一下打折一株树。”林冲接言道:“这个直得甚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
得!一句话,把鲁智深给卖了。
两公人原先揣度着鲁智深是大相国寺的和尚,只是苦于没有证据。这下,由林冲亲自告之,“方才得知是实。”那就坐实鲁智深的出处了。
我想,两公人肯定暗暗欢喜。因为,他俩正苦于完不成高太尉交办的害人差使,现在,可找到拴绳的地方了。可把全部责任推给鲁智深,然后由高太尉去“奈何”这和尚。从书中的情节发展来看,后来果然高太尉逮着个鲁智深死整活整,智深无奈,只好再一次亡命天涯。
那么,问题来了。林冲为何脱口而出“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呢?他不怕泄露鲁智深的身份和出处吗?
按道理说,林冲在生死关头,被鲁智深救下,不管怎样,都保护得鲁智深个人信息的周全啊。可他这个精细的人,偏偏在要紧处,不精细起来。这岂非很不正常?
我想,林冲有以下可能,才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一是,林冲刚从鬼门关上走一遭,对鲁智深救自己感佩不已,他的形象在林冲心中伟岸高大。因此,两公人感叹之际,情不自禁赞叹,一时的大脑短路。
二是,林冲这人,对谁都温吞水似的友谊,他有点自私。林冲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属于中产阶级。这个阶层普遍的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事情漠不关心。虽然鲁智深救了林冲,但那种骨子里的中产阶层的惯性心理,并不在乎别人的死活。因此,也就拿鲁智深的安危不太当回事。
三是,拿鲁智深在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这事炫耀,是从另一个侧面证实鲁智深的威猛和可怕,从而使得两公人更生畏惧心理,好在自己到沧州这最后的七十里路上,得以更加安全。使得两个公人更加不敢轻举妄动。
但不管林冲出于何种复杂的心态,泄露了鲁智深的信息被坐实,使得鲁智深在大相国寺的好日子戛然而止。鲁智深在以后的流亡生涯中,也吃尽了苦头。还差一点被孙二娘剁了馅做人肉包子。从后来林、鲁先后投入梁山后,两人的关系来看,竟然再也没有交集。再也没有两人相识之初的勾肩搭背,一起吃酒,一起快活,一起提携的只言片语。这可能说明,鲁智深已看透了林冲,对他泄露自己身份的行为,很是鄙视,故而疏远矣。
如果说,林冲确如金圣叹所评价“算得到”的话,那么,在野猪林他的泄密,当属非常令人恐怖的行为。一句话:林冲此人不可交。鲁智深不值多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