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
如果把人的一生看成是建房子,那么童年时期就好比是在打地基。房子建成后能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地基当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么相对应的,人长大后能不能通过社会环境的重重考验生存下来,童年这个“地基”能被忽视吗?
首先我们来理解下,什么是“童年创伤”?
1.童年创伤所指的是童年时被人为而非意外造成的不恰当对待,例如各种形式的身体虐待、用言语或非言语造成的心灵虐待、不顾忌当事人的成长需要造成的心灵损伤、目睹虐待或暴力事件、长期或极端地被忽略和遗弃、情绪不被接纳、情绪长期受控于他人等等。
2.对当事人而言,创伤性事件的来临不能预测、无可避免,当事人在毫无心理准备下面对此事,感到不知所措及无能为力。童年创伤是一个扭曲人性的过程,不论当事人当时有没有察觉为创伤,对当事人来说已产生确切的阴影并一直影响着成年后的今天。——来源于搜狗百科词条“童年心理创伤”(侵删)
其次我们来看下,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来自360百科“心理健康”词条(侵删)
了解了这两个关键性的名词后,接着我们来讨论主题:童年创伤会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什么影响?
由于现在的人发育都比较早,11、12岁就开始进入青春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少年时期,那么我就把0-10岁归为此题中的“童年”。(特别强调仅在“此题”是因为,人的生命可追溯到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因此这里的“童年”还包含了胎儿、婴儿和幼儿时期。)
胎儿时期也就是在母亲肚子里的时间,这段时间是人大脑初步形成和发育的关键,同样的也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机能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如果遗传基因异常、母体受创等因素也算在童年创伤内的话,那么后期大脑发育迟缓、心理发育受挫等现象也都是有因可寻的。
如果胎儿一切发育正常,母亲顺顺利利、健健康康生下宝宝,那么人就正式来到这个世界开始进入婴儿期。
从五感来说,这时候人就已经有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母胎20多周时,记忆、思维等就开始形成。
因此,人一出生就已经是带着爹妈的基因,并且还在子宫发育了10月左右,早就不是文学里比喻的“一张白纸”。
甚至可以说,人一出生就是不平等和不一样的。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选择爹妈的基因、选择发育的母体、选择发育的环境等等。
进入婴儿期,也就是从出生到3岁,这段时间人的身体发育最快,同样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研究心理实际就是研究大脑,因此身体发育最快当然也包括人脑,所以心理也发育最快)。
婴儿时期除了继续发展和完善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机能以外,认知、言语、气质、情绪和社会性也会迅速发展。
认知方面就包括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
这里我想举个例子来扣题:
小孩子为什么不能“恐吓”?如果你小时候有不经意看恐怖片或者被惊吓的经历,我想你一定是难以忘怀的,因为在你组建认知的时候,这种外来的“创伤刺激”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后你应对类似场景都会伴随着一种恐惧心理,这便是应激反应。
相对应,人为什么惧怕黑夜,那极有可能是在认知里刻下的记忆中,黑夜就是不好的、令人恐惧的。反之,如果你在组建认知时,和家人一起时常看烟火、明月、星空,那么你对黑夜的反应就不会除了恐惧一无所感。
关于言语,它是指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为什么母语不用死记硬背,我们就“天生会说”?那是因为在我们还不能用语言说话时,父母、家人就会抱着我们,对我们一直说不停。所以,哪儿有什么天生就会,都是日积月累的听、看、模仿而来。
当然,如果你恰好不幸生活在一个每天争吵、打架、咒骂的家庭环境中,那么长大后你出现不善沟通、除了暴力不懂得合理表达情绪等情况,就再正常的不过了。
至于气质、情绪和社会性,都与人的生长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等有着极大的关系,这里就不详写了,有机会再补充。
3岁一过,人就进入幼儿期和小学时期,可能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童年”。也就是这段时期,我们长大后仍然能在脑海中回忆起部分片段。
那么,这段不停发展和完善我们认知、言语、气质、情绪和社会性等心理现象的时期,智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情绪情感、道德认知、侵犯或亲社会行为、性别角色认同等等,都在随着时间流逝不停地交叉混合发展。
我个人认为,人生中的每一个“第一次”,都对人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对“认知”方面的影响。
仔细回忆,第一次哭;第一次说话;第一次听;第一次惊吓;第一吃母乳以外食物;第一认识性别;第一次交朋友;第一次进学校;第一次喜欢人;第一次体验性行为;等等。
往记忆深处,脑子所认同的、深刻记住的那些“第一次”,总给给我们带来或是深刻快乐地,或是极度悲伤地的感觉。
如果记忆中有很多个“第一次”总是令人痛苦、恐惧、压抑、愤怒...那么,这份记忆便是难以磨灭的创伤。更别提如果记忆中这种回忆,除了“第一次”,还有无数个画面留在脑海中,那么记忆便是具有毁灭能力的。
人应对外界的刺激会打开很多防御机制,压抑、升华、替代、拒绝、反向形成、理智化、投射等等,逃避性防御机制就是最典型的。
简单点说,你看见猛兽、大蛇或是遇到山贼、抢劫第一反应是什么?当然是“逃”。心理遇到刺激或危险时同样也是如此,只是逃避性防御机制它表现在压抑、否定、退化等方面而已。
第一次不好的经历是创伤,创伤算是刺激,无数个创伤就是无数个刺激,遇到刺激我们就会想尽办法去“逃”,而当我们逃无可逃,便会选择自我灭亡。因此,我习惯性把人的自杀称为“心理逃避的终点”。
无数的创伤刺激就好比有无数令人害怕的猛兽在人的身边震慑心灵,有的人不停地逃跑直到毁灭,有的人除了逃还会选择自救,有的人有足够的智慧和心理能量去治愈创伤获得生存,而有的人没有那份幸运的、能够使他们可以生存下去的“条件”。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所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
而我却想说:能被童年所治愈和有条件去治愈童年的人都很幸运,而不幸的人终点只有灭亡。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如果有童年的创伤导致在青少年或者中年时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这些都是正常现象。甚至严重者患上精神病、神经症、神经病等,都是有迹可循。
房子的地基建错了可以推倒重新修建,人生却不能删掉“童年创伤”,重新构建。
那么,假设拥有不幸童年的我们,该如何成为幸运的“自救者”呢?
如何克服心理的那些猛兽和给人带来消极情绪的创伤记忆呢?
待续……
文|简从一,一个喜欢探索心理学和自由写作的95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