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评优评先谈评价的指向性】
学期结束,各类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评优评先纷至沓来。为避免先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再个人至上投桃送李的乱象在此类评优评先活动中发生,连累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广大教师、学生对集体和个人的信心受到挫伤,需在评优评先中引进定量方式,并使评价指向日常要求。
以下,便结合教师的年度评优以及学生的“三好”评选两项评优评先活动,来跟大家聊一聊。
一、内容一致:要求什么,评价什么
首先,评价的内容哪里来?
绝对不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而需要遵循“要求什么,评价什么”的原则。
比如,学期结束,有面向全体教师的年度考核,其中,有部分优秀的名额。这些名额给谁?这里,就涉及到评优的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需有端正的工作态度。那么,端正的工作态度体现在哪里?其中,有一个很基本的标准,就是能够按时完成各个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而这些正是日常要求的内容。这就是,要求什么,评价什么。
再比如,“三好学生”的评选,因是校级表彰,所以一直都受到家长们的高度关注。来自家长的高关注度,恰恰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怎样才能做到评选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呢?需要立足“三好”要求展开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的评价。
“三好”从狭义来看,指德育、智
育、体育皆好,从广义来看,则是指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堪称同学的榜样和示范。所以,紧扣“三好”概念,需要在上述各个方面均对学生有所评价。除各科学期鉴定都需为“优秀”外,凡参加统一检测学科的成绩必须达到班级均分线。此举努力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共同将“三好学生”的评选与日常对学生的要求一致起来,使“三好学生”的评选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目标。
再看上述两项评选。其实,对优秀教师、三好学生的要求一定还多于和高于上面所提到的这些,但是,在具体评选时,必须考虑到理念的转化和落地,将定性评价具体到几个方面,并且提出相应的要求,然后,再围绕提出的要求予以评价,此为要求什么评价什么,体现的是“少就是多”的务实精准,摒弃的是“贪多求全”的形式主义。
二、借助数据:定量定性,互为补充
评价的内容有了,接下来,怎么评价呢?这里,重点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定量定性,互为补充”。
在谈到数形结合的时候,我最喜欢引用华罗庚教授的一句话: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那么,谈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我以为两者之间也如数与形一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定量评价可使定性评价更加入微和深刻,定性评价可使定量评价更加人文和延展。
比如,教师的年度评优,怎样才能切实摆脱只有以民意测评为主要内容的定性评价而造成的“优秀”并不优秀的奇怪而又尴尬的现象呢?借助数据,凸显定量评价是一个重要路径。
因为优秀的前提是能够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以需要以任务清单的方式记录和反馈全体教师任务完成的情况,并将此作为年度评优的底线要求,先在此基础上产生候选人,再由同事对其展开民意测评,完成定性评价。
再比如,三好学生的评选,也需要借助数据。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参加统一检测学科成绩均需达到班级一般水平以外,还有参考项,即综合素养,具体提供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并获得优异表现的证书作为作证。在评价时,按照统一的标准,依照不同级别逐项予以赋分,最后合计总分,看到每位候选人的素养和实力。
评优评先,为工作的需要。最初是为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而设立。为不忘初心,使评优评先至始至终都能发挥上述杠杆式的调控作用,必须对评优评先适时监控,一旦发现有违初衷的苗头,立即予以调整。
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使评价与要求相一致,即要求什么便评价什么;在此过程中,还要借助定量评价的工具,弥补定性评价的不足,以提升评优评先的指向性及公信力,使得评价是要求的阶段反馈,而非另增一工作,甚至是给全体教师,另增一负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