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热点教育想法
李克富 || 谣言:雪宫少年杀人事件

李克富 || 谣言:雪宫少年杀人事件

作者: 李克富 | 来源:发表于2018-06-24 05:06 被阅读7997次

    非常让人欣慰的是这样的谣言在网络上的蔓延很快便得以遏制,大家可能已经看到几乎不再有人传播诸如“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班级第一名”之类谣言了。这应该归功于临淄区公安局及时的辟谣并将信息尽可能透明。当然,这也证明,面对谣言,来自权威部分的信息多么重要!

    一不小心,就是帮凶!

    “雪宫少年杀人事件”是个事实:6月5日18时50分许,雪宫中学初三学生秦某将其同班同学马某杀害,地点是淄博市临淄区一个叫“临园”的生活区。我的父母和姐姐就生活在这个小区内,离案发现场不远。

    这就是临园旁边受害者放学必经之路,止于那一刻!

    得知我昨晚回老家就住临园,很多人来了兴趣,通过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我知道“临园”已名声在外,当然这就像无人会想到“雪宫”是战国时齐宣王的离宫,而只是成了“少年杀人”的代名词。

    我不知道该如何满足别人的兴趣,但觉得无论作为一个临淄人,还是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就这个悲剧所产生的谣言,从心理角度啰嗦几句。

    的确,“雪宫少年杀人事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太多的谣言,传播最广的就是那句“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班级第一名”(事实是,在初中近三年的历次期中、期末考试中,杀人者的成绩一直优于被害人,不存在两人分列第一名、第二名的情况),其次是“父母正在找关系为杀人者做精神病鉴定”(此谣言散布者已被行政拘留三日),另外还有诸如“杀人者曾警告被杀者说,如果你考试成绩高我一分我就捅你一刀,结果前不久考试高了13分,就捅了13刀”之类。

    我的特别关注并非因为这一悲剧发生在我的家乡,而是在第二天就有朋友告诉我,说杀人者的父母是教师,而且在学校内从事学生的心理辅导!当时她还对我感慨:“你们这些做心理工作的,自己的孩子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

    这让我很崩溃,尤其是“你们”两个字。

    谣言在我的关注中似乎传播得特别迅速与广泛,一开始我还做些解释或者嘱咐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别信别传之类,但很快我就发现这不过是螳臂当车而已。

    来自于家乡的某位学员 来自于青岛的某位朋友

    由于戴着社会心理学的眼镜,接下来,我竟能够清晰地看到了流言式、集束式和偶然式这三种非正式沟通的典型形式,以及从众、模仿、暗示、社会感染等书本上描述过的现象,而这些,不但让我验证着理论,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就是这样!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F.H.奥尔波特指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即一个事件越重要,情境越模糊,就越容易产生谣言。

    拿这个公式与现实对比,我感到真是对极了!

    教育是当代的热点,自然十分重要;尽管“雪宫少年杀人事件”是个公开的事实,但大众对具体的细节却难以清楚。于是,谣言的产生便不可避免。

    非常让人欣慰的是这样的谣言在网络上的蔓延很快便得以遏制,还不到十天,大家可能看到几乎已经不再有人传播诸如“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班级第一名”之类谣言了。这应该归功于临淄区公安局及时的辟谣并将信息尽可能透明。当然,这也证明,面对谣言,有来自权威部分的信息是件多么重要的事!

    权威发布

    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传播谣言?这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单从社会心理学的从众角度来分析,原因就有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等,而影响从众的因素也与群体、个体人格、情境的明确性,以及性别、智力等有关。但,如果一言以蔽之,可以认为传播谣言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人对于所接受的信息缺乏批判能力。

    正因为如此,心理学家对奥尔波特的公式给予了修正,认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批判能力。

    的确,对于传播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公众的批判力,谣言遇智者而止。

    让谣传者付出代价!

    我常常提醒自己和学生们:亲眼所见的都不一定真实,更何况是听说的或通过文字读来的呢?在不明真相的情境下,保持沉默可能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只是,保持沉默太难了!

    看,“雪宫少年杀人事件”发生后我一直保持沉默,今晨终于难以忍受又啰嗦了这么多,只是采用了辟谣的形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欢喜张:传播谣言的人未必知道“谣言”是真的,但是一定是相信“谣言”是“可以”真实存在的,在内心已经认同了“谣言”,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谣言止于智者”,没有人会传播一个自己都不认同的观点。并非所有的“智者”都不会传播谣言,历史是由今天决定的,历史故事的正史、野史谁又能分得清什么是“谣言”,什么是真相。通过一个人传递出来的信息,基本上是他内心的投影。这是我对老师文章的解读https://www.jianshu.com/p/3184391b7034
      • 窦泽燕:面对谣言保持沉默很难,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
      • 王振法:亲眼所见的都不一定真实,更何况是听说的或通过文字读来的呢?在不明真相的情境下,保持沉默可能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面对谣言,有来自权威部分的信息是件多么重要的事!
        毕竟,谣言遇智者而止。
        王振法:遇到一个智慧的老师是人生一大幸事:hibiscus::hibiscus::hibiscus:
      • 曲晓岩:谣言止于智者,不是“智者”,最起码也要做到“止”
      • a62f277d4861:谣言始于智者止于智者
      • bluecafe:面对谣言,保持沉默为什么那么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缺乏批判精神导致听信很容易识破的谣言。因为很多人不具备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将谣言信以为真。而谣言制造者常会利用大众的信息不对称,对事实添油加醋,加上自己的好恶标准,虚构一个貌似真实的故事。按照大众传播理论,谣言越传越邪。所以有一句话叫“谣言止于智者”。

        2、谣言制造者常会利用大众的心理,炮制的谣言非常具有煽动性,很容易激发大众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利用社会感染机制,将特定的社会情绪进行传递。听信谣言,并传播谣言的大众在不知不觉中上当,而不自知。只有一些专业的从业者,才会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保持清醒,知晓其中的作用机制。

        3、俗话说,沉默是金,但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在谣言面前不选择金子呢?在群体中,个人为了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会不知不觉地选择从众,有可能传播的谣言自己并不相信。但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诱惑力更大,为了自己的需要,被迫选择传播谣言。
      • 兔莴苣: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我们是社会人,会和其他人发生关系,所以也离不开他人的影响。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个体会出现从众行为,如果情境模糊,个体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个体受造谣者的影响也会仿照造谣者。塔尔德的“模仿律”提出“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地蔓延。谣言的传播像滚雪球一样;信息和情绪造成了较大范围内的传递,这个过程即社会感染,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且具有双向性、爆发性和接受的迅速性。再加之现在媒体为了赚流量,不负责报道并煽风点火的引导大众,更扩大了事件的社会影响。谣言造成的社会影响往往更大,信谣,或再造谣,传谣和辟谣等都是在他人的作用影响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很难置身事外。所以面对谣言保持沉默是很难的。
      • 青玫_2989:身为一个社会人,难免会受到非正式沟通以及从众、暗示、模仿、社会感染等社会影响现象的影响。正如井底之蛙不知道自己在井底一样,面对谣言我们很难做到保持沉默;只有知道自己在井底,有了自知之明,才能跳出井底,才能做到"止"-沉默。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虑才能有批判性思维,才能保持沉默,不人云亦云。
      • 上X青:这是个自媒体的时代,传播消息之迅速,看热闹的不嫌事大。提高自我分辨力,不盲从跟风!
      • 怒放的叶子: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是单位的同事告诉我的,从她的唏嘘感慨中,能听出恐惧的味道。毕竟,谁也不希望生活在一个处处小心,以防被杀戮的世界里。

        同事热心地把消息转发给我,因为关注新媒体写作,一看题目,就感觉有哗众取宠的嫌疑。现代文明社会,没有谁会仅仅因为成绩落后一点,就挥刀杀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屠刀的背后,有复杂的原因。在不了解详情的情况下,无法做出合理的推断。

        大体浏览了一下文章的内容,能看出作者把杀人动机归于应试教育扭曲了人的灵魂,分分必争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这则消息一下子戳中了无数父母心中的痛点,唤起了潜伏已久的恐惧。谁没为了孩子的成绩锱铢必较,谁没因为名次下降焦虑不已?家里有中学生的父母对此感同身受。应试竞争的巨大压力让父母和孩子,都变得风声鹤唳,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沃土。

        然而,真相不会像以为的那么简单。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中有对恐惧的放大和利用,却少了对关键细节的披露。

        在这个信息传播门槛极低的时代,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识别有意无意传播的谣言成了必备的技能,未经思考和确认,绝不轻易、盲目转发,便也成了重要的生活态度。
      • 晋春77:政府应对谣言,安抚群众是门技术活。
      • 爱变心理战志清:看到“为什么面对谣言保持沉默那么难”这句话,我首先想到的一句话是:人用一年的时间学会说话,用一辈子的时间学会闭嘴。知止。
      • 老连Alian:谣言就像洪流,没有足够的分辨力和定力,就会被它卷走。
      • 王瑞卿_心理咨询师:“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

        造谣者,或制造恐慌,或以泄私愤,或寻求关注,或宣泄情绪,极尽歪曲事实、捏造是非、博人眼球之能事,隐身于传播网络之后,沾沾自喜于一众传谣者信以为真、奔走相告、混乱如一锅热粥......

        传谣者呢?最无法承受的就是秘密烂在自己肚子里的焦虑,谣言加剧了他们的“恐惧、希望和期待,这些感情又希望有别人分担”,这本无可厚非,可是眼见都未必为实,更何况还不知是从谁人嘴里传过来的呢?

        造谣者从不管是否谣言止于“智者”,他只知道有一批自己不知道自己傻、智慧被障碍遮蔽住了的“智障”就够了。

        傻子是不知道自己傻的。井底之蛙之所以跳不出来,也是因为它是不知道自己在井底的。先看到自己的“傻”,先看到自己在井底,然后跳出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看不明白的先闭上嘴,那离脱离“智障”,成为“智者”,也就不远了。
      • 泡芙小姐01:每次遇到这种事,就感慨自己真的很缺乏辨识能力……
      • 沧海明月_7cea:人是群聚动物,是感情动物,也就离不开沟通。有位学者甚至说人之所以在进化中胜出得益于人的“八卦”(此处非贬义)。因为从众心理,当信息传来,很难有人逆向而行,这意味着与群体对着来,会让自己处于孤立,失去安全感。

        “谣言”,在最初的信息源那里是一个样子,在通过非正式的沟通方式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扭曲,要辨别这个扭曲则需要社会阅历和智慧。
      • 骑着蜗牛看风景V:想起"三人成虎"的典故,如果没有智慧去分辨真相,起码别做谣言的传播者吧。
      • d5c390caf068:谣言止于智者。可在实际中三人成虎随处可见。
        第一次看到这个消息我是不信的,可是后来一些颇具权威性的大号也发了,也就信了……看了下自己从众的因素,是因为群体规模增加了。
        辟谣之后,我决定有些公众号要取关了
      • SZ_68de: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谣言的产生。虽然不一定成为谣言的始作俑者,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成为谣言传播过程中的接力者。不论我们出自善意,还是其他,当我们没有掌握足够信息,不能分辨真假的时候,沉默反而是最正确的行为。只是,这太难做到了。
      • 聆心2016:面对引发狂欢的群体性失智行为,媒体,心理等专业人员适时适度的引导是必要的。就如同李老师这篇文章,会让很多人或者相关部门经过此事多一份理性的对待和处理。
        谣言升起后的自然消散的和理性提升后的有意识寞言,是不一样的。
        流言止于智者,智者懂得何时发声,何时不发声,发声时如何发。🦁
      • 陶然_0e27:甄别能力,是网络时代最难的事了!
      • 在温暖的阳光下:一个相信并热衷于传播谣言的人,定是有大把大把时间的人,在传谣的过程中既消磨了时间又刷了存在感,至于谣言的可信度有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过程过程……
      • 衡润心怡:谣言止于智者
      • 温暖如春艳阳天:谣言止于智者。
      • 温暖如春艳阳天:沉默也是一种智慧。
      • 唐铭含: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易被渲染的情绪和道德制高点,群体的安全感,交换的智商
      • 苗尔平:大家还记得上世纪末,克林顿莱温斯基事件么?1998年在TED演讲中,莱温斯基称之为“网络欺凌”,其中,她这样说:“1998年,我失去了了尊严和名誉,我几乎失去了所有,我失去了我的人生……”。
      • 刘丽囡: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疯狂,人言更加可畏
      • 孙丽芹_520:谣言止于智者
      • 七月的简书:看到开始以为老师要真正分析一下事件本身了呢,我猜很多人和我一样期待老师能解析下这件事情,但是老师也不明白真相,很多真相我们没有知道的途径,才有了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吧。如果有人能像柴静一样最事实的代言人真正的去“看见”,社会会踏实很多。
      • 嘉嘉妈妈2012:教育是当代的热点,自然十分重要;尽管“雪宫少年杀人事件”是个公开的事实,但大众对具体的细节却难以清楚。于是,谣言的产生便不可避免。
      • 晨扬_7af5:一个内心不稳定的人,遇到谣言,是很难不去跟随着谣言的风向而长袖摇摆的
      • 王冬青_a475:很心疼。很关心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总觉得传播这种事件,都是一种“作小恶”。因为它没有什么积极作用。
      • 千江的月: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您能做到不盲从、不评论、保持沉默吗?
      • 王秀美心理咨询师:对非自己亲眼所见的所谓真相,不传播,不转发是最重要的。
        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就是真相。可是真的如此吗?
        一栋房子在北边看是这样的,一栋房子在南边看是那样的,站到高于它的30楼上看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三个位置看到的都是真相,又都不是真相。谁对?谁错呢?
        我们长着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可是却只有一个嘴巴。所以这就是在提示我们多听,多看,少说。
        流言止于智者。
        再所谓的事件出来之后,在所谓的真相出来之前。能少说就少说吧,能沉默最好。
      • 觉悟_b2f4: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保持沉默,可能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 王明鹏:1.沟通和交流是生活意义所在,津巴多认为人天生就是为寻找信息差异而设计的。由此可以理解日常大量非正式沟通信息的出现和需要了,当然从中可以思考很多社会学现象,比如从众可以如同看泡沫剧一般节省脑力且安全可靠,模仿来自惰性和好奇,暗示则是激发潜在价值观外显,社会感染源自内心压抑情绪的暴露。

        作者:心平气和001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12a1b830729b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 清净_6584:流言止于智者,我们亲眼看见的都未必是真相,更何况是听来的,或是从文字上看到的?对于从众的这社会心理,我想大多数人都喜欢,是因为担心自己与众不同遭到他人排斥?我自己是不是投射了……
      • 清晓视野:事情发生在临淄,离我如此之近,直线距离不足1500米!!我孩子也是初三,只是不在同一学校。现在想起这事,仍然很悲痛,很心疼!我身边的同事,除了私下感慨一两句,都从不议论这事!!
      • 猫猫在路上:在网络上看新闻养成了一个习惯:翻看群众的留言。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吃瓜群众简直脑洞大开,评论五花八门,涉及内容极广,不是我一个人所能想象到的。这智商不知该鄙视呢还是该佩服。我们除了要保持中立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更要觉知不能轻易下判断,因为媒体提供的事实资料太少了,而且不排除有些报道有意诱导群众。看到过很多词不达意的、用词不当的、错字连天的新闻稿,想起我一个曾做过媒体的朋友说,当年因为一个他负责排版的标题两个字顺序颠倒被扣了半个月奖金,不知道现在的媒体会不会有严格的奖惩机制,尤其是对误导读者产生歧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自由联想式联想想了一大堆,似乎跑偏了😛
      • 心语花香:单从社会心理学的从众角度来分析,原因就有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等,而影响从众的因素也与群体、个体人格、情境的明确性,以及性别、智力等有关。但,如果一言以蔽之,可以认为传播谣言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人对于所接受的信息缺乏批判能力。可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道德高度,不批判简直比要了某些人的命还难,“宁为鸣生,不为默死。”大概就是许多人的人生信条了。
      • aa2d9d7b12f3: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
        如果凡事从众,缺乏独立思考,也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性。正确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个性。
      • 糖葫芦_7604:对于公共关注的热点事件,政府部门和相关专家及时甚至马上出来引导公众正确理解事件的发生和影响,是降低谣言传播和建立公众理性思维的必要手段
      • 当下宁静:“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批判能力。传播谣言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人对于所接受的信息缺乏批判能力。
        在不明真相的情境下,保持沉默可能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对我而言是警醒:要增强批判能力,不人云亦云,不大惊小怪,不八卦猎奇,努力保持沉默。
      • L一钧: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分辨谣言。
      • 海蝴蝶_b5f9:事件的确让人扼腕!从一开始看到什么“第二杀第一”这么抓人眼球,哗众取宠的标题就不信。有人借题发挥,造谣生事,很不厚道。家乡的事,我会关注。希望调查结果早点出来。
      • 付海霞_3107:谣言止于智者,任何事情从真相到众人众说纷纭的说法相去不下于十万八千里,每个人每个人对一件事的评论和转述都会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谁能看到所谓的“真相”
      • 林意_3a87:每一次大的事件的发生都在测试公众的智商,总有人不负众望得零蛋。
        遥想当年,某欢“辱母”(这俩字绕不过恶心)案,整个社会陷入狂欢,记得有个我多年的朋友写了一些正确的废话,一天半获得打赏12.5万,没错,十二点五万。
        谣言混淆视听罢了,可怕的是这股力量变成一股暴力,绑架司法,挑战法律的权威。
        比较欣慰的是我的同行们没有一个转发,更没有一个参与讨论,我记得当时自己就该事件说过的唯一一句话就是:向法律人的沉默致敬!
        沉默,是一种力量,一种从容,一种源自内心的敬畏。
      • c2bfe4be48f2:我一直对这件事保持沉默,既没看那些传播,更觉得传播就是另一种伤害。事情的发生不是一个事件促成的,原因的产生也不是短时内造就的,别人的推测仅是推测,不可能完全知道真相。对负面事件的沉默也是对世人的一份慈悲之心。
      • 龙哥_da68:我就特别关心:这件案件起因经过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 怡然风轻:越是缺乏判断力,越恐惧偏离了正常的人群。为了掩饰自己的缺乏,于是,“人云亦云”就这么产生了。
      • 784e0c2f8f6e:以事实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道德为底线,保持适当的沉默。
        话说老师为啥忍不住了?若不是身为咨询师会忍住吗?
        魔法药水:@小红鱼_e8ab 少个“为”
      • 穆占叶1:真相只有一个,可我们永远无法了解真相,时间流和空间流让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偏见去看待事物。不信谣不传谣
      • A蜂产品专卖:杀人偿命,精神病也不应该列外,这条法律应该废除了吧!凭什么伤害别人,就因为有整吗。
      • fae30bc1dc89:你看到的真实未必是真的真实,谣言止于智者。
      • 1af7bc728a25:亲眼所见的都不一定真实,更何况是听说的或通过文字读来的呢?在不明真相的情境下,保持沉默可能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 Z沙漠胡杨: “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它会随着刺激因素的改变、强弱,而充满激情的去改变自己。爆炸性的消息更能引发群体的想象力。
        ――【乌合之众】
        李克富:@梅小七_M7 引用得好!:+1::+1::+1:
      • 漠上苍穹:做智者难,做止者更难!
      • 小绿丫:做一“智”者为好。
      • 闻岱:一部分原因是国人素质所决定的,缺乏基本的批判精神。所以,罔顾事实,睁眼说瞎话,听着竟然也相信,以讹传讹。所以,谣言遇智者而止。
      • yy点点: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传播谣言?这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单从社会心理学的从众角度来分析,原因就有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等,而影响从众的因素也与群体、个体人格、情境的明确性,以及性别、智力等有关。但,如果一言以蔽之,可以认为传播谣言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人对于所接受的信息缺乏批判能力。

        正因为如此,心理学家对奥尔波特的公式给予了修正,认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批判能力。

        的确,对于传播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公众的批判力,谣言遇智者而止。
      • 张凯丽1985:【谣言止于真相】:一旦真相大白,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这需要我们的相关部门信息更加公开,一有相关传闻,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事情的真相公诸于众,让谣言暴晒在阳光下,而不是遮遮掩掩,甚至三缄其口。公布真相的态度要诚恳,内容要真实,语言要亲切,而不是套话连篇,隔靴搔痒。部门人员要自觉遵纪守法,修正形象,不断提高权力部门的公信力。

        【谣言止于智者】:国民的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个头脑简单、缺乏最起码的辨别真伪之人,劝其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实在是枉费口舌。一个人要做到“智”,既需要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还需要以冷静的的心态看待事物,提高自身辨别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能力。不哗众取宠,不随意泄愤,不人云亦云。凡事多问个为什么。比如看到文章开头的消息,先让消息沉淀一下,平心静气地思考,很多谣言是很容易让人识别真相的。

      本文标题:李克富 || 谣言:雪宫少年杀人事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zd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