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茶禅一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一种是茶类,另一种是文化。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形成了禅茶文化。
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
禅茶一味,源自于寺院中的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在武夷山,便有慧苑寺,天心永乐禅寺。而在重庆的孙清华老师,目前已经在打造华岩禅茶院,相信那将会是一个喝茶禅修、静心悟道的好处所。
经过几千年的磨砺,茶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属性也逐渐被寓于人文因素中。
佛教修行的方法决定了僧人与茶结下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僧人坐禅久坐困乏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戒荤吃素”的营养补充物,正好,茶的提神益思和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以及其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自然成了僧人的理想饮品。
佛教对饮很讲究,饮茶也成为寺院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僧人,最初是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称为茶苏。
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禅堂内的“茶鼓”就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而“茶头”便是掌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在寺门前的“施茶僧”则是专门施惠茶水。
人们常说的“寺院茶”便是指佛教寺院中的茶叶,通常用于供佛、待客和自奉。
按规定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
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
请所有僧众饮茶,称作“普茶”;
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
此外,寺院僧人还用茶敬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佛论经,修养心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
在寺院,礼佛茶要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10道程序,谓之功德圆满。
禅茶大概可以这样分为十道:1.莲步净土(入场);2.焚香礼拜(静心);3.轮回转世(洁具);4.观音下凡(投茶);5.漫天法雨(洗茶);6.菩萨点化(泡茶);7.普渡众生(敬茶);8.苦海无边(品茶);9.超凡脱俗(悟茶);10.功德圆满(谢茶)。
正如茶禅一味中所说的:“喝茶和修禅是一种味道、一个门径,心意相通。”泡的是茶,参的是禅,修的是心,悟的是道。
古往今来的很多禅师,都会在寺院的园子或山坡上开荒种茶,称为“出坡”,也是一种修行。
其实,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很多名茶,很多都出自佛寺,由僧人们亲自种植,以寺院名为茶名。比如,五峰之巅的径山茶、浙江省新昌县的大佛龙井、浙江的普陀佛茶、云南大理的感通茶、浙江丽水的慧明茶等。
自古宝刹出好茶。吃茶与禅修,晋朝始,至唐宋元明,始终是寺院里的生活方式。
同样地,在茶中领会禅的境界,也是今时人们的修行的一个方便法门。
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如何在物欲之中坚持自我?如何在繁冗的生活中回归自我?我们,需要一颗懂得禅茶一味的心。
于寺院殿阁檐壁之间,于青山与流云之间,喝茶问禅。每一杯茶汤里,都有湖山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有古人智慧,亦有今人趣味。
关于禅茶微信公众号:菲姐手记(生活专栏)
微信公众号:广东馨悦(茶学专栏)
菲姐,文学学士,中国茶叶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评茶技师,国家高级茶艺师,国家人力资源创业培训导师,国家高级人力资源师,国家高级经济师,国家茶艺师/评茶员考评员。
菲姐,一个有点小资,一个有点清傲,一个有点情怀的普通职业妇女。喜欢看书,喜欢喝茶,喜欢摄影,喜欢美食,喜欢烘焙,喜欢手工,喜欢锦衣,喜欢折腾,喜欢熬夜,喜欢看起来阳光干净又有才气的,不装模做样的男人,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工作之余,喜欢做玩弄文字的游戏,仅此而已。
愿所有跟我一样喜欢看字、写字的女人都是快乐的;愿所有悲悲戚戚的情节故事都是臆造杜撰出来的;愿一个个文字可以把我们内心中的忧伤都驱散;愿我们历经颠簸依然相信世间的温善与美好。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