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病句八

作者: 自羽的学习账号 | 来源:发表于2023-04-29 10:06 被阅读0次

    《语病百讲》学习目的

    写作都是和文字相处,了解语病是为了给写作打基础。这是写作的必学知识。只有不写出没有毛病的句子,才能组成完美的段落,形成优质的文章。

    作者:李明洁,语言学博士,教授,社会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偏重文化认知和社会记忆领域。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套用外文语法

    病例1:海伦·凯勒小姐的意志力、她的精神力量以及她对别人的鼓舞力仍旧充满着勃勃生机地存在着——也许会在她也必然要离开这个世界以后长期存在下去。

    病例2:在撩开如一层金色薄雾般笼罩在我的童年生活上的帷幔时,我心中怀着因迷信而生的踌躇。

    修改后

    病例1:海伦·凯勒小姐的意志、精神以及她对别人的鼓舞仍旧生机勃勃地存在着一也许在她也将离开世界以后一直存在。

    病例2:我的童年笼罩着金色薄雾般的帷幔,当我撩开它时,心中因为迷信而踌躇。

    分析

    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小姐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些译本的翻译却令人扫兴,读起来艰涩拗口,好像一个略通汉语的外国人硬要说汉语一样。

    例1中“意志力”“精神力量”和“鼓舞力”都没有必要用短语的形式,因为“意志、精神、鼓舞”都是意义明朗的名词,可以直接做主语。“充满着勃勒生机”做状活,远没有“生机勃勃”来得简要。最后一个分句更是重复啰唆。

    例2的状语太长,这不符合汉语的习惯。汉语习惯用短小的分句来分化繁复的意思,所以,不妨用指示成分来化解这个冗长的状语,用“当我撩开它时”与前面的意思呼应。原句后面的一句也包含着一个较长的定语,不如改成“心中因为迷信而踌躇”。

    译者可能是想忠实于原著,把英文原句字字落实地翻译出来,没有顾及汉语的习惯,结果令人费解。

    拓展译文对外国语法的借鉴

    翻译外国文字,既要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思,又要保持原作的风格。所以,我们不能要求译文像一般文字那么流畅,但是明了通达还是需要的。

    翻译时是否需要套用原文的语法形式,一要看有没有必要,二要看有没有可能。

    例1中“意志力”“精神力量”和“鼓舞力”的说法就没有必要。“也许会在她也必然要离开这个世界以后长期存在下去”一句,几乎将原文中的每一个字词以及有关的时态都一一翻译了出来,没有考虑到汉语有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这些意思。例2中的冗长状语与汉语的语法规律也存在很大差异,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否定不当

    病例1:为了防止不再发生森林火灾,林业局采取了很多措施。

    病例2: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以杜绝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病例3: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修改后

    病例1:为了防止再次发生森林火灾,林业局采取了很多措施。

    病例2: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以杜绝这类交通事故再次发生。

    病例3:三忌:一忌睡前不恼怒,二忌睡前不饱食,三忌卧处不当风。/三忌:一睡前不可恼怒,二睡前不可饱食,三卧处不可当风。

    分析

    汉语中不少词语本身就含有否定的意义,例如“拒绝、否认、制止、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等,它们后面需要使用非名词性宾语,而且一般只会使用肯定的格式,这样就使得整个句子能够表达否定的意义。

    例1需要防止的是“再次发生森林火灾”,而绝不是“不再发生森林火灾”。有了带否定意味的动词“防止”,后面就不宜再用否定词了。例2也是如此,“杜绝”是“制止、消灭”的意思,所以,应该是“杜绝此类交通事故再次发生”。例3中的“忌”是“一定不要”的意思,如果是“忌睡前不可恼怒”就成了双重否定,变成了“睡前一定要恼怒”,就正好与原意相反。

    看来,使用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是要特别小心的:如果使用了这类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最好避免句中再次出现否定词。

    拓展否定的表达方式

    否定是一种常见但是颇为复杂的语言现象,涉及语法语义和语用的多个层面。它既有语法格式上的要求,又和“定”在逻辑语义上存在对立,还和“语气”等语用现象相关联。

    表达否定的方式有很多,上面谈到,句子中的词语身就带有否定的意义,这样的句子可以表达否定。另外,为普遍的表达否定的形式是使用否定词“不、没有、勿、别等等。例如:

    昨天没有下雨。

    请勿在室内吸烟。

    用“决不、毫不、从不”可以加强否定的语气,用“不太,不大、不怎么”则是较为委婉的否定语气。

    否定常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中,不太出现在感叹句中。


    肯否不定

    病例1:高考结束后,我比女儿还要紧张。我很担心她会不会被一流大学录取。

    病例2:电子贸易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造就一批专业人才。

    病例3:汪洋母亲表示,无论诉论是否可以赔偿多少,她都将把所有赔偿金全部捐献到“德育奖励基金”。

    修改后

    病例1:高考结束后,我比女儿还要紧张。我很担心她不会被一流大学录取。

    病例2:电子贸易要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造就一批专业人才。

    病例3:汪洋母亲表示,无论诉论可以赔偿多少,她都将把所有赔偿金全部捐献到“德育奖励基金”。

    分析

    一般来说,人们担心的时候都会左思右想,但只会担心不利的事情发生,而不会担心有利的情况出现。所以,是不可能说“担心会不会被一流大学录取”的,因为要担心的只是“不会被录取”的坏情况。

    例2中的“能否”也是一个双面词语,既有肯定又有否定,而后面所讲的“关键在于要加速造就一批专业人才”只和肯定的情况相对应,所以,要使前后的语义呼应,应该将“能否”改为“要”。

    例3中的“是否”应该删去。如果没有得到赔偿,要拿什么捐献呢?

    例1、例2和例3都是出现了双面性的词语,但是相关的分句却只和其中的一方面相关联,造成了句子意义的肯否不定。

    拓展正反问

    汉语里肯定和否定连用的情况,一般出现在正反问这样的句式中。正反间是一种特殊的选择问,它提出正反两个方面,希望对方从中选择一项回答。例如:明天去不去壶口瀑布?

    她会不会被一流大学录取?

    其中的正反选项可以替换为“能否”的形式,如:

    明天能否去壶口瀑布?

    她能否被一流大学录取?

    可见,“肯定和否定连用”以及使用双面性的词语“能否、是否”等都是“出身”于正反问的,其意义都涉及两面,要当心包含它们的分句与相关分句的配合。否则,容易出现“肯否不定”的语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用病句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hg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