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生命过程中总是有很多的事情,但我们的嘴上好像总是在说着没事。
出门在外,报喜不报忧,总是自以为地父母担心,减少这种情绪波动的可能性。但后来的我了解到,关于父母的内心想法:希望去参与孩子的喜怒哀乐,而不是说做决定让自己的小孩一个人在前面走。
记得龙应台的目送里有这么一句话: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从最开始母亲怀胎十月,到寒窗苦读的十年,随着年纪的长大,一年一年,我们变得和母亲越来越远。
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曾经的小孩也学会考虑他们的感受,也开始知道了在外赚钱的辛苦,也开始理解了父母在童年时期的某些缺失。开始原谅学校家长会的缺席、开始原谅军训中等候的脆弱、开始原谅高中的孤军奋战。
好像,这一切都显得如此合理,就像我们从小学习的勾股定理。
成长的过程必定经历很多伤痛,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学会努力奔跑,记得这句话当时是在小说中看到的,充满了那时的鸡汤韵味。虽然有些古早味,但不得不说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真的算是一种阳光般的存在。
中国人的潜意识里都是存在着某些东西,对于“爱”的大声说出来表示会有些尴尬,对于情绪的处理总是存在单方面的状态,对于成长总是充满批判教育。
记得有一次大学的母亲节,刚刚上完心理课,我给我妈发了条私信,用文字说的:妈妈,我爱你。其实后来我当时都不敢看那个对话框,就觉得妈呀,很尴尬,但是又有些期待我妈的反应。后来收到了妈妈的一长串语音,表示收到了。具体不太记得,只依稀可见的语气是我妈也有些开心。
其实现在谈论起这件事情,我的内心还有些小尴尬在的,哈哈哈,一生含蓄的中国人。
随着在外的时间越多,我好像也开始变得不是那么喜欢分享,父母过后的唠叨,意义上的担心。我发现本来自己的状态就不好的情况下,父母的加入更会让自己的小内核崩塌,所以在选择的情况下,我会下意识地挑选一些事情,有选择性地跟父母诉说。
成长过程中,我依稀记得,小学、初中基本上没什么父母的身影,有的只是逢年过节的小小团聚。到了高中......对,高一的时候爸爸送我入学,耐心地跟我交代好好上,努力考个一本大学。高中因为是和大学并轨,加上工作的事情也不是那么匆忙,爸妈也有意识地重视了起来。
明明刚毕业才快两年的时间,可想起这些,就好像老家挂在墙上已经泛黄的黄历般久远。记忆也总是有些偏差,似乎能记起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
从婴儿形态的出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脑子里就像走马灯一样,一幕幕的场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好像回忆已经泛了黄,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亲子关系,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事情。和性格、以后的为人处世奠定了一个基础,长大后的故事,多数是围绕这些所展开。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成长的过程必定历经种种,但最终的选择权依旧握在自己手中,你可以选择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