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首诗首要的不是考虑它的语言、节奏、韵律等等,而是必须先确定其立意。立意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诗歌主题思想的正确与否;立意的高下、深浅,决定着诗歌思想性的深刻程度。在诗歌创作中,这样的情况层出不穷:往往同一题材,甚至同一具体事物,由于诗作者艺术修养不同,以及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或者由于诗作者的阶级立场不同,一句话,由于诗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其结果,写出来的诗,就有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效果。 这就涉及到诗歌立意的高低、深浅、新旧三个问题。这三者的差别,关系到一首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败与否。
1. 立意要高
所谓立意要高,就是说,写诗立意时,要站得高。怎样才算站得高呢?这就是诗人抒写的情思要高雅健康,积极向上,更要求诗人站在时代的高度,即通常所说的,要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诗是时代的涛声,我们的诗作者,一定要学会思索,思索我们时代最重大,最有意义,最能激动人心的主题,要学会站在时代的前列思索,思索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未来,我们的现在的进步和发展。
比如余光中的《乡愁》,如果没有后面一节,把小我升华为大我,把个人的乡愁升华为民族的乡愁,表达了海峡两岸炎黄子孙渴望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它就会失去了应有的高度。也就没有了那么强烈的感染力。
2、立意要深
所谓立意要深,就是说,写诗立意时,对主题的发掘要深。怎样才能对主题发掘得深呢?立意要真正做到深,就要求诗人对事物进行深入的不同阶级,不同政党,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利益等方面去进行立意,总之要从政治的高度去进行诗作的立意。
3,立意要新
诗的立意,无论是表现思想意图、感情倾向或感觉,都要求有新鲜和深刻的发现,尽量避免“熟”和“俗”。熟则雷同,俗则一般化。避熟是因为生活中许多事物,对一般人来说,往往“所见略同”,如果以此作为诗的立意,那么写出来的诗就难免大同小异。因此以同一事物,不同的作者应当有不同的诗意发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才不雷同。 诗的立意“俗”就是以题材开掘不深,只作表面描写。重要的是诗人写诗是要创新。首先是立意要新,就是说,写诗立意的时候,要创新意。怎样才能算创新呢?这就是说,有的题材,乃至有的人物、场面、景物别人已经不止一次写过了,我们如果要再写,就不能老是走旧路,而要另辟蹊径。创新的方法常有顺序思维和逆序思维。 思维,是指诗人的思维顺向展开。李白有句“春风已绿瀛洲草”,不可谓不精彩。两个世纪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青出于蓝,为人所乐道。陆游《马上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已是佳句,张良臣《偶题》“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也非等闲,叶绍翁《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上一层楼,脍炙人口。 逆向思维,指诗人的思维逆向展开。逆向思维展开的空间往往更为开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