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者从针对语文讲读课可行的“教学效率”,做过两次真题调查。第一次测试是评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语文课前后期阅读成绩的变化。测试结果证明,三年级后测正确率提高12%左右。五年级后测正确率提高1.5%。因为五年级学生阅读课文不是零起点教师不讲学生大致也能读懂通过教师奖读学生,提高非常有限,三年级学生理解能力不强,但对教师的讲解还有些感觉五年级学生在语文课后阅读成绩的提高几乎忽略不计。第二次测试重点比较了以教师讲读课文为主,和以学生自学课文为主,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差异。在三所不同类型的小学中,分别选择学业成绩相近的三年级和五年级各两个班级,教同一篇课文。一个班级采用教师中心方法,另一个班级采用学生中心方法。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三年级还是五年级教师讲读课文的效果,都不优于学生自学的效果,有的班级学生自学效果,甚至比教师讲读的效果要好。
综上可知,语文课程应该依据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熟练的阅读技能,并且聚焦这一目标来建构语文课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语文课交与不交差不多的尴尬局面。
语文教师怎样从讲读课文的怪圈跳出来呢?关键还是要改变语文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语文教师在教研与授课时,首先应转变立场将教学重心,从教转向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实现的教学观念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