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富养灵魂
清代袁枚说:“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读过的书,会成为你的底气。静下心,读好书,养运气。
人之所以怀念阅读,大约还是因为一种体验。人从阅读中所能获得的,除了知识和信息,更持续且珍贵的其实还有沉静而笃定的心境,自由且绚烂的思想。
读一本书,就如同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旅行,重要的不是记住旅行当中发生的每一件细枝末节的事,而是经历本身给予人的开阔的视界。
更何况,阅读的旅行还没有空间的阻隔,也没有时间的区分。
就像你看那个静静读书的人,虽然身未动,但思绪却不定如何澎湃于哪个时空的天地之中呢?
但是,还有书籍
前阵子,朋友推荐了一部纪录片,叫《但是还有书籍》,讲的是很多人与书的故事。在豆瓣这部纪录片的讨论区里,有人开了一个话题,叫“但是还有书籍,‘但是’之前,你遭遇了什么?”
许多网友在帖子后跟帖留言,比如: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但是还有书籍。浮躁焦虑迷惘,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但是还有书籍。普通平庸,孤身一人,没有伙伴,但是还有书籍。
人到中年的焦虑,但是还有书籍。陷入一场感情的漩涡不能自拔,以离婚收场,但是还有书籍。身体不适,吃不下饭,被巨大的、残酷的信息流伤害,但是还有书籍。
生活很累,按部就班,工作压力,育儿压力,但是在看书的时候可以进入另一个心灵世界。
知识、时间碎片化,社会浮躁,电子产品充斥生活,麻痹自我,但是还好,还有书籍。毛姆的那句话也反复出现在留言里: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读书的意义,或许在你还没有拿起一本书之前,是很难凭空想象的,但只要你翻开一本书,这种感受就会慢慢浸入你的身体之中。
隐约记得,梁文道在某期圆桌派讲到读书时,说起他年轻时在香港,找了一份类似门岗保安的工作,工作内容自然很枯燥;
但除了能赚到薪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让他静静读书,所以即便是一个人孤独地守夜,他也能在阅读中找到快乐。
1988年冬天,我去北京的妙应寺旅游,曾看到一位站着读书的管理员。那位姑娘二十来岁,她的工作就是站在门洞边,看顾好进进出出的游客。
正好那天游客少,天气很冷但阳光极好。阳光下,她的半截手指露在外面,握着书,头浅浅地低着,光斜斜照在她的头顶。
因为有光、也因为有书,这个画面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刻,人和光融为一体。有人说,读书是这个时代人所能拥有的最廉价的奢侈品。
或许也可以说,对很多被现实生活裹挟的人来讲,阅读就是一间暗房的窗,是能带给你光和空气的地方。而阅读,就如同阳光和空气,越珍贵的东西,往往都是无价的。
读书,是一场壮游
静静读书,灵魂却如同经历一场壮游。
我有一个狂热于全国各地旅行的朋友,疫情前她工作生活之外的常态就是,去湖南游学几周,再去西藏呆上几周,一会儿在东边一会儿又去了西边。
但凡有假期、有空档,绝不允许自己窝在家里。
2021年春节前去她家,却意外发现朋友在家置办了一个阅读角。单人沙发,惬意舒适,带阅读灯的可调节阅读架,书翻开可以支撑在那里。
白天有窗边的阳光,有时微风吹过,轻轻浮动白色的纱帘;夜晚有温暖的灯光,绒毛毯子挂在一边,人随时可以窝进温暖的包围。
她说,只要她离开那儿,家里的猫儿就会蜷到那儿,“连猫都知道哪里最好、最舒服吧”。
看她去年一年读过的书单,从某个特定主题的书,到某个作家的所有作品,从偏门书,到热门书,从新书到经典,涉及艺术、设计、美食、生活、地理、历史、心理学、科幻小说等等诸多领域。
想象,她静静坐在那个角落,思绪却同她之前背着大大的双肩户外背包,换乘于各省的航班高铁之间一样。
只不过,思想的旅行不仅能穿越山水河流,还能穿越古今时间。读书与旅行,就是如此相似啊。
对她来说,“不是提供某一种固定的生活解法,而是发现全国各地各不相同的生活面貌”,旅行和读书,都是。
梁文道曾经这样形容读书,他说,读书是训练一种弹性。“通过读书,我发现原来世界上有一些人的价值观跟我不一样,看事情的角度也跟我不一样,对人世间很多事情的感知、反应也是五花八门;
而且那个人很有可能就坐在我们旁边,但我以前居然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因为弹性不够,所以感受不到他。
读书是为了锻炼弹性,打开自己,通过读书来体验多重人生,学会变换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