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晚了”、“不行了”、“太糟了”......这些话语常常出现在我们自己或者他人口中,以致于很多人早早地就将事情的结果定为失败和错误,而草草收场,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殊不知,两点之间虽然距离最短,但是现实中要想达到目标,有些弯路必不可少,有些错误无法避免,想要一路畅通无阻,无疑是一种妄想。
我们每个做父母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优秀的孩子。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牵挂着我们的思绪,毕竟他们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成绩都格外让我们揪心,一时半会的糟糕结果,都会让做父母的寝食难安。我们的情绪就仿佛被一只无情的笔,在孩子的人生画布上,涂上凌乱不堪的线条,勾勒难以理解的图案,使孩子还没开始用他们自己的手描绘自己的人生画卷时,那上面就已经没有余地了。
最近我就又经历了一件事,让我感触特别深。
有个妈妈在摆摊买衣服,她说,最近由于疫情的原因学校迟迟开学,她为了陪孩子,没有办法出来卖衣服。我听到这儿,随口就夸了她一句,我说:“你的教育意识还挺好的,在孩子学习时,知道要多陪陪孩子。而不是像很多父母那样,心里只想着赚钱,而忽略了陪伴孩子的成长。”她也表示赞许,但是随后又来了一句:“哎,虽然我也觉得这样是对的,但是老大的数学成绩太差了,我的教育太失败了。”听到这儿,我好奇地问道:“你的老大多大了?是男孩还是女孩?”她说:“我老大今年14岁,是个女孩。”我笑了笑,说:“你的孩子估计是在上初中吧?我们都知道高考的成绩才能决定孩子学校教育的最终结果,你现在就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些早了?而且孩子在校学习还有四五年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变数太多了。怎么能说太晚了呢?”
听了我的话,她说道:“我老大是个女孩儿,女孩在理科上的成绩原本就没什么优势,再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笑了笑,因为我看到这位妈妈对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中的结果并不满意,甚至有些悲观失望,但是,换个角度,我又能看到她确实有些不知所措,就和她聊了聊她对教育中的一些看法,同时也正面肯定她在家庭教育中做得好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我在不断地培养她的积极情绪,让她感受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一些做法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有些地方也是她没有在意到的。虽然有些地方她做得并不太到位,但是我通过对其积极意义的转换,让她体会到了自己想法的片面性,以及如何借助外力去改变和调整。特别是,当她提到常常在网上听“李玫瑾”老师的讲座,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的知识,我看到了一个妈妈在家庭教育中的不断探求新出路,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意愿。
于是,我就给她推荐了一本书——《学习哪有那么难》,帮助她找到一个“好帮手”。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之前也看过,而且,这本书里提到“关键时刻一句话就够了”,比如“每个人都是潜力无限的天才”、“人人都能学习好”等等。其实这些话原本该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孩子的每一次努力中给予孩子的“助燃剂”,然而,太多的老师对成绩的过度关注,以及对于自己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担忧,而没有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做父母的就要补充给孩子,让孩子能客观地面对一时半会儿的糟糕成绩。从而塑造面对困难、勇敢挑战困难,进而激起强大的自信心。
为了让这个妈妈能知道怎么买到这本书,我特意在手机上,通过某宝,让她明确是哪本书。她感激地对我说,听了我的话后,觉得增加了自己对教育的信心,感觉好像注入了希望和动力。我笑了笑,说:“你觉得有收获,首先是你意识到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你也想过一些解决的办法,你愿意接受别人的指点,只不过是还没找到正确的方法。”
通过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到,如何用心理学去温暖那些倍受打击、倍感受挫的心灵,并没有什么繁琐的程序和固定的方法。只要我们用心去聆听对方的困惑,感受对方的需求,进而提出一些比较合理的建议,把希望注入对方的内心,帮助其看到还有更多的选择方式,那就是将温暖给予对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收获,让“人性向善、生命向上”的理念处处开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