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本书的精华内容。
A1、第一个内容是,“结构化拖延法”的含义与精髓:用拖延打败拖延,化身“高效能人士”,将时间和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结构化拖延法”的本质就是用拖延打败拖延,它告诉我们,拖延并非世界上最糟糕的缺点,你可能有爱拖拉的毛病,但你依然做完了不少事,所以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不过,“结构化拖延法”并不等于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正事上,去做更加重要的事情。
A2、第二个内容是,“拖延”的起因:“完美主义”追求以及“叠放型”与“平摊型”情境障碍下的拖延,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为习惯,做事先完成,再完美。
“1、“完美主义”,“与其做不好,不如慢点做”,是拖延者内心真实的写照。但做事要先完成,再完美,哪怕做得差一点,也不要坐等任务过期。
2、“叠放型”与“平摊型”的情境障碍,因此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为习惯,以舒服的状态做事。
A3、第三个内容是,战胜“拖延”的方法:制定“两个清单”,将大任务拆解成多个小任务,用“无聊”捆绑“有趣”,找到合适的工作节奏。
1、将大任务拆解成多个小任务,每完成一项就鼓励自己一下。
2、将无聊的事跟有趣的事捆绑在一起来做,还可以在郁闷的时候听一首恰当的音乐,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
马克·吐温曾说过一句很可爱的话:“后天能做的事,就别赶着明天做了。”被拖延界奉为至理名言。
佩里教授从拖延的含义、原因、方法进行层层讲述,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好懂又好用”的理论体系,让我们明白:
拖拖拉拉不是罪,对“结构化拖延者”来说,拖延的同时也完成了不少事,因此无需太过内疚。放平心态,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学会聪明地利用它,将拖延变成高效。
毕竟,爱拖延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有,只不过有人被拖延牵着鼻子走,一事无成;有人却能找到自己的节奏,做出成就。
如拖延症的资深研究者皮切尔博士所说:“即便拖到明天,你也照样不愿做。”
所以别想太多,开始做就是了,开始行动的时候,就是最早的时候。
S、《拖拉一点也无妨》,作者约翰·佩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荣誉客座教授,也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已经出版、发表了100多部哲学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