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师从王阳明以后,萝石翁不知疲倦,把绍兴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常年往返与海宁和绍兴之间。嘉靖五年(1526年)三月,萝石翁又来到绍兴,王阳明带着他和一帮弟子一起游香炉峰,但只有王阳明、萝石翁、王正之、王惟中到达了顶峰,可都已气喘吁吁,王阳明却让弟子们歌诗,萝石翁只唱了一句,便接不下去了,王惟中勉强唱了一章,然后王阳明唱了起来,竟然和平时一模一样。
萝石翁就问秘诀。王阳明说:“无论多高的山,我都只登一步,你们呢?”
王惟中答复:“我们爬到山腰的时候,心已经到山顶了。”
王阳明说:“这就是你们的毛病。”
晚上师生吟诗唱和,王阳明《天泉楼夜坐和萝石韵》云:
莫厌西楼坐夜深,几人今夕此登临?
白头未是形容老,赤子依然浑沌心。
隔水鸣榔闲过棹,映窗残月见疎林。
看君已得忘言意,不是当年只苦吟。
又有《示诸生》: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
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爲君陈。
萝石翁请王阳明为他的诗歌旧集作序,四月初一,王阳明在《湖海集序》坦言,今观萝石诗,其于山川景物、草木鸟兽则多矣,言情之什则亦衆矣,当于忠君爱国间求之,则更上层楼矣。
海盐资圣寺法聚和尚,从师于吉庵、法舟法师,未能禅悟,听闻王阳明倡导良知治学,便随萝石翁来拜谒阳明,王阳明、王畿、蔡汝南、唐枢、萝石翁父子与他共论儒释大同之旨。王阳明有《答人问良知二首》: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
若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爲?
五月,法聚入湖州武康天池山构玉芝精舍,王畿、唐枢常去相谈证会儒释大同之秘。王畿写了不少这方面的诗歌,兹录几首如下:
(一)
魔佛相争不在多,起心作佛即成魔。
若于见处能忘见,三界纵横奈尔何?
(二)
此非不足彼非多,水即成波佛即魔。
却笑山僧亦饶舌,强从丈室问如何。
(三)
禅家但愿空诸有,孔氏单传只屡空。
儒佛同归较些子,翠屏山色自穹窿。
(四)
因成社会结莲台,不着虚空不惹埃。
水竹巖花都见在,恁渠溪上放舟来。
萝石翁则作有《玉芝颂》,王阳明有诗作《寄题玉芝庵》:
尘途骏马劳千里,月树鹪鹩足一枝。
身既了时心亦了,不须多羡碧霞池。
后法聚于梦居禅师一掌下而彻悟,每升坛说法,听者约千人,居天池山二十余年而坐化。
年已七十的他,除夕日又从海宁渡江来越,与王阳明一起守岁,当时在绍兴的弟子多大二三千人,王畿、钱德洪、董谷、王襞等皆随侍左右。
萝石翁《丙戌除夕》:
南渡江来乐有余,广堂守岁即吾庐。
二三千个同门聚,六十九年今夜除。
文运河图呈象日,寒梅禹穴见花初。
阳明甲第春风转,老我明朝□曳裾。
王阳明《守岁诗》:
多情风雪属三余,满目青山是旧庐。
况有故人千里至,不知今夜一年除。
天心终古原无改,岁时明朝又一初。
白首如君真洒脱,耻随儿子恋分裾。
王襞也次韵二首,其一云:
唤醒从前春梦余,回头便识自家庐。
庄严宝相皆成僞,幻妄空花早破除。
一物不存非窈渺,纤毫落见失元初。
夜来闲傍梅花立,月满枝头影满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