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当感觉自己情绪快要失控时,可以按照这4个步骤来做:
第一步:按下暂停键,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六秒钟法则”,是指遇到生气或者愤怒的事情时,延迟6秒钟再做决定。
这6秒钟的黄金时间可以让人们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有效避免因愤怒而做出错误决定。
这个方法,在教育孩子时也很有效。家长在情绪“上头”时,不要急于说什么和做什么,按下暂停键,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
可以离开原来的地方,到一个安静的房间待一会儿,或者喝杯水。
然后,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的情绪从何而来?
真的是因为眼前的孩子吗?
接下来怎么表达,更有利于孩子接受?
通常来说,经过这段时间,从情绪中抽离和觉察,愤怒会减弱很多,可以有效避免对孩子的攻击性语言和暴力行为。
第二步,避免以“你”开头的评判和责备,客观描述眼前看到的现实。
错误:
“你怎么这么不爱干净!”
“你真懒。”
“你总是乱放东西。”
正确:
“我看到你又跪在地上,把衣服弄脏了。”
“你的房间还没有整理。”
“你把房间的枕头放在客厅了。”
家长在愤怒时,最容易指责孩子,随意下结论,贴负面标签。
这样说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听不进去家长的话。
家长只需客观陈述现实,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更有利于孩子接受。
第三步,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与其指责孩子,不如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会慢慢懂得体贴父母,转变自己的行为。
比如:
“这让我有点生气。”
“总是要不停收拾客厅,我觉得很累。”
这样,孩子可以清楚了解家长的感受。
第四步,说出希望孩子怎么做,越具体越好。
这一步,是给孩子指明方向,让孩子明白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比如:
“我希望你能改掉跪在地上这个坏习惯。”
“记得今天把你的房间打扫干净。”
“我希望你以后拿了东西要放回原处。”
总的来说,正确发脾气,应该是家长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待,让孩子了解到问题所在,愿意做出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严肃、坚定,但尽量避免言语上的贬低和人格攻击,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也会让孩子学着体谅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