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姑娘,特别优秀,外貌漂亮,内在丰富,能力强,感情也是总能遇到优秀的对象,只是时间久了感情会出问题,分手,遇到下一个。
后来姑娘结婚了,跟以往的每一段感情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丈夫的感情也从最初的美好,再一次进入矛盾期。这一次她选择了去改变自己,并为之努力,而且也确实做到了。
后来有孩子了,因为要工作。她把自己退休的当教师的父母接了来,让他们帮忙带孩子,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开始像曾经的自己一样,或许在外人眼里很优秀,很懂事,可是却一直在压抑自己。于是她决定放下工作,全职带娃。
在这个姑娘的经历中,她开始所有的问题根源应该就是自我价值感低。就像前面说的,她漂亮,学习好,能力强,家境好,甚至遇到的对象也很优秀,而且最开始感情应该都不错,在外人眼中应该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了。可是为什么还是自我价值感低呢?
为什么有很多人不漂亮,能力也不强,学习不好,可是却不存在自我价值感低,或者却比她要好很多呢?
由此可见,自我价值感高低,并不完全由社会上所认为的成功而影响,而是来自内心的自洽,来自你对你自己的认可。
向外求不如向内求。
想象一下那位姑娘所描述的自己孩子被长辈带的过程中,被束缚,被框架在好孩子的框框里,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就是想让孩子好,所以把各种社会中代表优秀的品质做成一个又一个框框给孩子套上去,却忘了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点自由,给孩子试错空间。同时也把评判孩子的权利剥夺了,选择给了外人,一旦孩子表现出不够懂事或许就会换来否定的话。孩子在这种环境下,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学会隐藏自己讨好别人,成为外人眼中的好孩子,而养育者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
养育者觉得自己是对孩子好的是爱孩子的,因为他们肯定费了很多心力把他养成了很厉害的小孩,达成了社会普遍认为的成功。可是其实他们爱的只是自己,爱他们在养育一个完美孩子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或许认知有限,经验使然,他们没有真正关注过孩子的需求,只是带着自己有限的认知做着自以为对孩子好的事而已。他们也没有错,只是认知和经验限制了他们,所以他们在被质疑的时候也很委屈吧。
自我价值感低的时候,或许更应该问问自己,你想把对你自己评判的权利交给谁?谁有权利去评判你呢?外人说你好,和自己觉得自己好,到底哪个重要呢?
或许你会说,可是你也觉得现在的自己很不好,所以你想改变。
那要不要试着在每天的琐碎或者不好中找找自己,哪怕微乎其微的好呢?每天想想自己今天做到了啥,如果是对自己工作能力不自信,就多想想自己工作中的成功之处,而如果对自己生活不自信,那就从生活,沟通方面入手,从自己哪怕微乎其微的改变进行记录。
都说谁有能力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我希望我能是那个改变者,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让自己舒服。自己舒服了,自洽了,才能平和的跟周围相处,才不会一边要求自己做个好孩子,一边又觉得自己很压抑。
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得失,与社会成功学关系不大,而是需要自我肯定的力量,把评判自己的权利给自己,而不是别人,或许会更好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