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米脂常氏家族发展简史

米脂常氏家族发展简史

作者: 书法艺术作品 | 来源:发表于2021-02-01 17:27 被阅读0次

    米脂常氏家族发展简史

    米脂流传一句话“常一千,艾八百,高杜各占半道街”的说法。“就这么简简短短几个字,它印证了米脂明清四大名门望族最真实的写照。旧时的米脂城中,无论经济实力还是社会威望,常氏家族绝对是第一大姓。譬如城内东街4号的复盛祥(常彦成、常有文)、东街12号的复盛昌(常喜祥)、石坡口的广信魁(常殿魁等)、北街9号的益恒魁(常锦云)、北街口的瑞生魁(常焕祥、常焕章)、东街14号的吉庆隆(常加富等)都是忠武常氏族亲开的买卖。”

    如今米脂忠武堂常氏家族遍布全县,主要以印斗、桥河岔、沙家店、高渠、杜家石沟、城郊等乡镇最为集中,总人口约三万余,占米脂全县人口23万的16%,少于艾姓和高姓。“这是因为常氏族人大量外迁。我们在编纂家谱是曾做过详细的调查,陕北常姓除延安市洛川县一支外,榆阳区、横山、绥德、佳县、子洲、延安宝塔区、甘泉、安塞、子长、吴起、志丹、宜川、富县等县常氏均系忠武堂常氏后裔,约五万众。

    在米脂常氏家族也是人才辈出。如今在陕西省知名企业、党政机关、教育科研等岗位上均有忠武堂常氏族人在职,仅在族人常银山编撰的《榆林人物志》一书中,就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米脂常氏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33人,省部级干部2人,其他科技类、文化艺术类人物若干。树有根,水有源,陕北常氏的根在米脂,经过各地常氏族人出资努力,米脂在常坪村建起了常遇春纪念馆与忠武园将军岭,以期记录家族历史,提高常氏家族威望,教育子孙后代。

    米脂常姓源出姬姓。春秋初年,卫康叔后裔采食于常邑(后称南阳,即今山东省邹城市、滕州市微山县一带),遂以封邑之名得姓,世居于此。北宋末年,金兵大军压境,宋室南渡,南阳常氏举族南迁至今安徽省怀远县之贾村(常家坟),历始迁一世祖、二世祖(名讳均失考)、常三一、常四三、常重五、常六六生常遇春、常遇贤。遇春公的武功无须赘述,只说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登基,常遇春官拜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惜天不假年,在洪武二年的北伐中,常遇春卒于柳河川班师归途军中,时年四十。据《明史》记载,在听闻常遇春病殁的消息后,朱元璋极为震惊。当常遇春的灵柩抵达龙江时,他亲自前往祭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并由宋濂奉敕撰开平王神道碑。葬毕,朱元璋又追赠常遇春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并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仅次于徐达)。朱元璋为常遇春所作的祭文:“将军在时,朕实所倚。将军既往,将谁与谋?不过临风兴慨想其音容耳!灵辆之至,朕亲临奠。思尔之情,言岂能尽?灵其有知,鉴我衷意。”另还有挽诗一首,从中不难看出朱元璋对常遇春英年早逝的悲恸心情:

    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

    昨日忽闻常君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从远古至明代,封鄂国公而谥忠武,只有唐朝尉迟敬德、南宋岳飞,遇春公是第三人。他在朱元璋心目中地位,可以用朱元璋的‘七个亲自’来总结——亲自龙江迎灵、亲自选择墓地、亲自主持葬礼、亲自随棺送葬、亲自御书庙联、亲自王庙祭祀。两人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遇春公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无数战功,朱元璋曾说:‘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此外,遇春公的女儿常美荣也嫁给了太子朱标,建文帝即位后曾追封嫡母常美容为孝康皇后,因此两人又是亲家关系。”父功子继。据明代史料记载,由于常遇春早逝,其长子常茂“授荣禄大夫、右柱国、郑国公爵,食禄二千石,并予诰券,子孙世袭爵禄。惟惜殁后无嗣……”。明廷又按照兄终及弟的例制,封常遇春次子常升为开国公,世代相袭;季子常森授昭勇将军。

      关于常茂无嗣的说法,“洪武二十年,常茂随大将军冯胜(常茂岳父)征纳哈出,后因谗言被安置于广西龙州。经考证常茂实为避祸诈死,实则携妾李氏潜至恭诚县山中密隐,后生四子,其后代分布在今广西恭城、灌阳、兴安一带。”常氏既是开国元勋,又是皇亲国戚,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成祖朱棣为争夺皇位,从北京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将建文帝朱允炆赶下了皇位。此时的常遇春后裔,自然就成了朱棣的眼中钉。长子常茂已隐姓埋名,次子常升战死(或说因蓝玉案,被污聚兵三山被杀),常升长子继宗由仆人护送逃回原籍,次子继祖年仅7岁,便于永乐元年(1403年)被迁往云南临安卫。

      作为常遇春三子的常森,眼见朱棣篡权称帝,不由满腔愤怒,于南京峨眉亭赋诗一首:“ 一个忠臣九族殃,全身远害亦天常。夷齐之后君臣薄,力为商王固首阳 ” 以诗明志后,他便携眷出皇城南京、经河南至山西临县兔番,后西渡黄河于佳米交界处的永和寺(今印斗镇陈家岔村)隐居,改名为“常僧”,在永和寺做起了道士。根据推断,常森育有五子,其中三子分别落户河南、山西、甘肃,今米脂忠武堂(堂号,据常遇春谥号而来)常氏家族则是其四子刚、五子强的后裔。即便是身居陕北,常森仍对朱棣心存忌惮。他将落户常石畔的四子常刚列为七甲,五子常强列为十甲,这便有了米脂常氏的七甲、十甲之别。另有朱氏坤宁之后改为常姓称为泰安十甲。“说道这其中的原因,今日也有着几种说法:一是传说朱棣曾派人到陕北追查常遇春后人,分甲一方面可以表明米脂常氏在此地落户已久,另一方面说明两甲常氏关系疏远,这就可以避免灭族的危险;二是说过去常氏人口较少且居住集中,分甲后可以确定同姓通婚的界限;三是说先祖刚、强兄弟关系不睦,才造成了‘一门分两甲’的局面。”其实是与明洪武年颁发的里甲制所属有关(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推行里甲制度,“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其法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一里分为十甲,”(康熙)《米脂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米脂县编户13里,”县以下设置为里,分5里。万丰一、二里 (大致含今银州镇、桥河岔乡)。泰安一、二里  无定河东,县境北部为泰安一里(大致含今沙家店镇、印斗镇),南部为泰安二里(大致含今桃镇、杨家沟镇、十里铺乡)。双泉一、二、三里 无定河西北部(大致含今龙镇、郭兴庄镇和横山东部)。德政一、二里  中部为(今杜家石沟镇及子洲县的东北部分地域)。福田一、二里  南部为(今子洲大理河下游两侧),西南为升平一、二里(今子洲马岔乡一带)。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以人逃地荒,禀请归并,只存万丰、泰安、双泉、升平、德政5里,区划地域大致同前。清康熙十七年(1678),绥德卫并入绥德州,“化军为民,军民杂处”。民籍村庄561个。其中泰安里113村,万丰里135村,双泉里82村,升平里116村,德政里115村,五百余村舍皆有名称。,常氏七甲属德政里七甲(主要分布在桥河岔五儿洼、沙店周围、河西柳家洼常兴庄常渠),常氏十甲属万丰里十甲(主要分布在米脂印斗、横山武镇石窑沟、绥德常家沟、清涧、佳县等地),常氏十甲属泰安里泰平十甲。

      常森去世之后,就葬在陈家岔火神庙(吴仲沟)山上。其子常刚、常强二人则在定居的常石畔开荒种田,繁衍后代。弘治五年(1492年)三月,明孝宗朱祐樘下诏:“太庙配享诸功臣,其赠王者,皆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而子孙或不沾寸禄,沦于氓隶。朕不忍,所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奉先祀。”身为常升重孙的常复被从云南召回,出任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其后代世袭怀远侯,其中常胤绪还曾出任太子太师,但一切封赏,均与身处广西的常茂后裔和陕北的常森后裔无关(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常森出家的永和寺东南160米处(吴仲沟村吴仲山后山,建立了始祖常遇春“请祖墓”。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六月,常遇春“请祖墓”出土遇春公铜像一尊,玉桌一个,大瓦罐一个,斗底砖一块(即称请先碑)朱色字迹基本清晰,实属宝贵文物。是米脂常氏先祖的实物见证。强公及子孙墓地在常石畔村二郎山上),是米脂忠武堂常氏最早的祖坟。“听本族的老人讲,解放前后,常氏祖坟不光有墓群,周围还有十余根残存的石桩,占地30余亩。其中第二排墓前立有一方高1.5米、宽0.8米的石碑,遗憾是石碑为砂岩制成,加之年代久远,碑文已无法辨识。常氏族人推断这里便是常刚、常旺的坟地,即‘七户老坟’。”

    “清末民初,曾有常氏不肖子孙将永和寺山90亩祖产卖于佳县高姓,‘七户老坟’也在其中。拔贡出身的常统绪认为此事有辱祖先,随后奔波于米脂、佳县与高姓打了两年官司,最终将坟地争回。1933年,常氏家族议定每年贡粮四石四斗,作为清明祭祖费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坟会。但由于过去七甲、十甲以外姓相待,互不相认,坟会在坚持四年后被迫解散。”

    米脂即是中华民族风云际会之地,但县域变更不断。为抗蒙古势力侵扰,明成化七年(1471年)从米脂分出榆林卫,成化九年(1473年)将延绥镇治移至榆林镇(延绥镇),为九边重镇之一。清雍正九年(1731年)又从米脂分出怀远、威武、响水、波罗、清平五堡置怀远县(今横山区)。1944年子洲县成立,也从米脂划走405村,米脂可以说是陕北历史演变的缩影。米脂常氏家族又是无数中国家族的缩影。每个人都在谱写家族的历史,每个家族的历史都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家族的家规、家风,影响着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始于地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也成就着我们米脂常氏家族。

    米脂始迁二世祖:常森(皇封武德侯,授昭勇将军,米脂常氏立祖人)父遇春,母蓝氏。夫人:吴氏(江国公吴良之女)生五子:常德  常盛  常泰  常刚  常强。生二女:淑珍、惠珍。

    三世祖:长子常德:(据先辈传说和明史资料记载,森公为避朱棣追杀,离南京至陕北米脂途中其长子常德遗留河南一带,将五子分散隐居。)娶妻生子待考。次子常盛:(遗留山西一带)妻氏生子待考。季子常泰:(赴西北甘肃一带)娶妻氏生子待考。四子常刚:(系米脂常氏七甲始祖)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常旺。常强:(系米脂常氏十甲始祖)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常祥。

    四世祖:常旺:行一,父常刚。娶妻氏待考,生二子常轲、常轮。常祥:行一,父常强。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常耀。

    五世祖:常轲:行一,父常旺。娶妻氏待考,生二子云霄、殿霄。常轮:(后裔在沙店乡周围,待考)行二,父常旺。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守忠。常耀:行一,父常祥。娶妻氏待考,生一子继世。

    六世祖:云霄:(从七世至十二世现仅考得云霄部分后裔。其他后裔暂考不清,待考)行一,父常轲,娶妻氏待考,生一子以让。殿霄:(待考)行二,父常轲。娶妻氏生子待考。守忠:(后裔在米脂沙店周围,待考)行一,父常轮。娶妻氏生子待考。继世:行一,父常耀。娶妻氏待考,生一子承祖。

    七世祖:常以让:行一,父云霄。娶妻氏待考,生三子:大恕、二恕、三恕(字景元)。常承祖:行一,父继世。娶妻氏待考,生二子:嘉贤、嘉慧。

    八世祖:大恕:(后裔待考)行一,父以让。娶妻氏生子名讳待考。二恕:(后裔待考)行二,父以让。娶妻氏生子名讳待考。三恕:(字景元,明代县丞拔贡,八品)行三,父以让。娶妻氏待考,生三子思恭、思顺、思诚。默恩:(父待考)。妻待考,生二子似松、似梅。嘉贤:行一,父承祖。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常明。嘉慧:行二,父承祖。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常亮。

    九世祖:常思恭(四川提举,从五品。告老还乡米脂桥河岔五儿坬)行一,父景元。娶妻氏待考,生五子常目、常在、常见、常平、常化。思顺:行二,父景元。娶妻氏待考,生一子道明。思诚:(河南贩马未归,遗孙时乐葬于五儿坬)行三,父景元。娶妻氏待考,生一子(时乐父,名讳失考)。似松:行一,父默恩。娶妻氏生子待考。似梅:(清顺治年恩赐八品寿官,见米脂文庙碑记。)行二,父默恩。娶妻氏待考,生二子劲松、少松。常明:行一,父嘉贤。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应堂。常亮:行一,父嘉慧。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应春。常汝江:(迁绥德县满堂川常家沟村,属万丰十甲常)行  一,父名讳失考。娶妻氏待考,生三子霖泉、孔约、近泉。常在:(武得将军,明正五品初授武官。迁横山五龙山乡常园则村)常爷:(迁横山五龙山乡常园则村,子待考)。常岩:(迁横山五龙山乡常园则村,子待考)。

    十世祖:常目:(由吏员敕授黄路岭巡检,正九品。后裔迁米脂县沙店镇郝家坪村,高庙山村。五儿洼之一)行一,父思恭。娶妻氏待考,生二子来赐、任远。常在:(痒生入鉴授晋府典薄升封兵备付使,由吏员提举,以次子任贤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官职。五儿洼之二)行二,父思恭。娶妻氏待考, 生六子任宾、任贤、任道、任大、任职、任弼。常见:(后裔由五儿洼迁入米脂高庙山村,五儿洼之三)行三,父思恭。娶妻氏待考, 生一子任重。常平:(后裔由五儿洼迁到沙店刘家沟后迁沙店常兴庄,五儿洼之四)行四,父思恭。娶妻氏待考, 生一子任能。常化:(后裔由五儿洼迁到沙店刘家沟后迁沙店常兴庄,五儿洼之五)行五,父思恭。娶妻氏待考, 生二子任朝、任贵。常道明:(明龙虎将军,明正二品武官。葬米脂安沟山上)行一,父思顺。娶妻氏生子待考。常00:(葬于米脂,名讳失考)行一,父思诚。娶妻氏待考,生一子时乐(祖父常思诚)。常少松:行一,父似梅。娶妻氏待考,生一子林庵。常劲松:行二,父似梅。娶妻氏生子待考。常应堂:行一,父常明。娶妻氏待考, 生一子志胜。常应春:(青阳川住)行一,父常亮。娶妻氏待考, 生一子志辉。 常存礼:(威武将军,迁横山五龙山乡常园则村)。常国泰:(意谱记载清雍正四年由米脂迁入榆林鱼河茆常楼村)。常国宰:(意谱记载清雍正四年由米脂迁入榆林鱼河茆常楼村)。常国平:(意谱记载清雍正四年由米脂迁入榆林鱼河茆常楼村)。常国宁:(意谱记载清雍正四年由米脂迁入榆林鱼河茆常楼村)。

    十一世祖:常来赐:(迁米脂县沙店镇郝家坪村)行一,父常目。娶妻氏待考,生二子蟾魁、蜍魁。常任远:(湖广教授,后裔迁往高渠高庙山村) 行二,父常目。娶妻氏待考,生三子旭运、朗运、圣运。常任宾:(与任贤嗣一子立二门,字寅所,岁进士,贡生授两当教授)行一,父常在。娶妻氏待考,生一子泰运 。常任贤:(寿八十有余,无疾而终。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山西左布政使,从二品)字复所,高庙山人,历任户部主事,山东东昌府、四川顺庆府、成都府知府和安绵道道员。崇侦二年(1629)提升四川按察使,时值彝族首领奢崇明反明被镇压,地方荒芜。他率属僚捎回流失乡民,办了一些实事。不久调任,为明军筹划粮响,协助镇压农民起义军,后告老还乡。一生好读书,至老不辍。县城东原有“常任贤读书室”,遗迹已毁。殁后葬高庙山村东山梁,该地得名“布政址”。行二,父常在。娶妻氏待考, 生五子泰运、熙运、翼运、开运、嘉运。常任道:行三,父常在。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嘉运(过嗣于任贤)。

    常任大:(痒生入授湖南广济宁府经历署保康县知县)行四,父常在。娶妻氏待考,生二子熙运(过于任贤)、匡运。常任职:行五,父常在。娶妻氏待考,生三子翼运(过于任贤)、昌运、启运。常任弼:行六,父常在。娶妻氏待考,生二子丰运、亨运。常任重:行一,父常见。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开运。

    常任能:行一,父常平。娶妻氏待考,生一子逢运。常任朝:行一,父常化。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喜运。常任贵(待考):行  二,父常化。娶妻氏生子待考。常时乐:行一,父00(名讳失考,思诚子)。娶妻氏待考,生一子晨眷。常林庵:行一,父劲松。娶妻氏待考,生一子继业。常守让:(系张家坬始祖上无考,下至十七世亦无考,系十家)行一,父待考。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名讳失考。常志辉:(米脂县印斗镇青阳川村立祖人)行一,父应春。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守乐。常志胜:(后裔迁入圪宗则沟)行一,父应堂。娶妻氏待考,生一子民俊。常怀德:(龙虎将军,迁横山五龙山乡常园则村,子待考)。常怀信:(迁横山五龙山乡常园则村,子待考)。常怀恩:(迁横山五龙山乡常园则村,子待考)。常怀有:(迁横山五龙山乡常园则村,子待考)。常怀贞:(迁横山五龙山乡常园则村,子待考)。常自行:(意谱记载雍正年由米脂迁入榆林鱼河茆常楼村)。常自立:(意谱记载雍正年由米脂迁入榆林鱼河茆常楼村)。常自成:(意谱记载雍正年由米脂迁入榆林鱼河茆常楼村)。常自奇:(意谱记载雍正年由米脂迁入榆林鱼河茆常楼村)。常自龙:(意谱记载雍正年由米脂迁入榆林鱼河茆常楼村)。常自虎:(意谱记载雍正年由米脂迁入榆林鱼河茆常楼村)。常自林:(意谱记载雍正年由米脂迁入榆林鱼河茆常楼村)。

    十二世祖:常蟾魁:生卒年不详,清朝康熙年贡生,十二世。米脂石沟乡常兴庄村常氏七甲立祖人。大清康熙年由沙店郝家坪迁入石沟柳家坬村庄科湾,他们讲究风水,庄科湾左边是龙尾峁(左青龙),右边是超头圪挞(仰头上山虎即右白虎)前面河流绕过,曲曲有情,隔河面对朱皮洼(即前朱雀),后面是柳家洼村最高的山头(海拔1140米)连玄梁(谓后玄武)。建窑买地,艰苦创业。子孙后又迁入新庄,改名常兴庄。有德才且未出仕,故精通经史,周易八卦。家训重耕读,子孙后代文人颇多。初葬于柳家坬上坟塌有碑,七十年代中期迁葬于千庄湾高粱山。行一,父来赐。娶妻氏高氏,生三子自慊、自备、自谟(字自谋)。常蜍魁:(大清康熙年贡生,字大宽。米脂杜家石沟镇柳家洼村立祖人,八八年米脂常氏家志以银魁谱入,经考证是蜍魁葬于书印圪垯顶。)行二,父来赐。娶妻氏待考, 生四子自福、自录、自喜、自寿。常旭运:(米脂县高渠乡高庙山村村立祖人)行一,父任远。娶妻氏待考, 生一子常忠。常郎运:(米脂县高渠乡高庙山村村立祖人)行二,父任远。娶妻氏待考, 生四子:常进  常吉  常迪  常延。常圣运:(米脂县高渠乡高庙山村村立祖人)行三,父任远。娶妻氏待考,生二子常知、常度。常泰运:(米脂县高渠乡高庙山村村立祖人,过嗣于任贤)行一,父任富。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庭望。常熙运:(米脂县高渠乡高庙山村村立祖人)行二,父任贤。娶妻氏待考,生二子常年(痒生),常贞。 常翼运:(痒生,米脂县高渠乡高庙山村村立祖人)行三,父任贤。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天赐。常开运:(米脂县高渠乡高庙山村村立祖人)行四,父任贤。娶妻氏待考,生五子天纪、天乐、天德、天伦、天杰。常嘉运:(痒生,米脂县高渠乡高庙山村村立祖人。任道子,过嗣于任贤)行五,父任贤。娶妻氏待考,生三子庭应、庭龙、庭高。常昌运:(米脂县高渠乡高庙山村村立祖人)行二,父任职。娶妻氏待考,生二子庭选、庭举。常启运:(米脂县高渠乡高庙山村村立祖人)行三,父任职。娶妻氏待考,生三子天相、天申、天授。常丰运:(米脂县高渠乡高庙山村村立祖人)行一,父任弼。娶妻氏待考,生二子常伯、常春。常亨运:(米脂县高渠乡高庙山村村立祖人)行二,父任弼。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常生。常逢运:(父任能,米脂沙店镇常兴庄村立祖人)行一,父任能。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天叙。常喜运:(父任朝,米脂杜家石沟镇常渠村立祖人)行一,父任朝。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天命。常晨眷:(1605--1649年,字赤孚,时乐子,天启癸未科武进士,授部观政。崇祯年殿试,简选韩命守将,寻升宁夏卫花马池诸路参将。官至都督府监事,复升至正三品诰封昭勇将军。)行一,父时乐。娶妻氏待考,生二子常元(后裔高庙山)、常魁(后裔米脂城关巷)。

    常继业:(米脂县高渠乡陈家沟村立祖人)行一,父林庵。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庭卫。常开元:(米脂县沙店乡君家沟村立祖人)行一,父待考。娶妻氏待考,生一子有序。常民俊:(系十甲,米脂印斗镇圪宗则沟村立祖人)行一,父志胜。娶妻氏待考,生三子交泰、运泰、迎泰。常守乐:(系十甲,米脂县印斗镇青阳川村立祖人)行一,父志辉。娶妻氏待考,生一子常纪。常兴让:(迁横山五龙山乡常园则村,子待考。)常兴仁:(迁横山五龙山乡常园则村,子待考)。 常兴义:(迁横山五龙山乡常园则村,子待考)。常兴礼:(迁横山五龙山乡常园则村,子待考)。常兴福:(迁横山五龙山乡常园则村,子待考)。常兴雄:(迁横山五龙山乡常园则村,子待考)。常天云:(意谱记载雍正年由米脂迁入榆林鱼河茆常楼村)。常喜龙:(意谱记载雍正年由米脂迁入榆林鱼河茆常楼村)。常喜能:(意谱记载雍正年由米脂迁入榆林鱼河茆常楼村)。常天喜:(意谱记载雍正年由米脂迁入榆林鱼河茆常楼村)。以上一至十二世常氏先祖留给后裔子孙立身处世、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家训的核心内容"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人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常氏家族自十二世开始步入清朝,十二世、十三世时值清朝的顺治、康熙年间,大清政权初定,百废待兴,清朝逐步推行同化政策,但基于汉文化的强大作用以及处于政治的需要,清代不得不接受部分汉文化,如科举制度。在清初,清朝统治者也想使八旗子弟通过科举占据有力的政治地位,夕因此在这一期间,科举制度不但得到延续,甚至有所加强,这就为常氏家族最终发展为名门望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常氏家族的科举之路与为官之路越走越宽,常氏家族以十二世和十三世家族代表正在崛起。 米脂常氏自十三世自后,人员大幅度的增长,各支系秉承先祖家风和家训,继承发扬家族文化,承前启后是传承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家风,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从城市到乡村,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作家马伯庸曾说: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岁月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地,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家风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

    家风和家训,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渊源与根基。社会就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的,严家教,守家风,后世必昌。家风其实,家风也并不是“老古董”“旧风尚”,背后恰恰是家族或者父母一代为人处世的准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教养”越来越成为一张无往不利的社交名片。我们也希望培养不仅成绩好而且有教养的孩子。人之有祖,木之有本,物本孚天,人本孚祖,自然之理。从只认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母系制演绎到今天的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从野蛮的民族部落文化发展到今天的文化繁荣,民族兴旺,甚至进入到高科技,大数据,互联网发达的信息化时代。人们从农耕文化逐步向商业文化转变,人们的生活从温饱型转向致富型,正在迈向小康型的今天。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也显得极为重要。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紧紧相连的,家族文化是中华文明之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灵,如果说历史是民族之根,那么文化则是民族之魂。中国的姓氏家族文化源远流长,要认识了解中国姓氏家族文化,首先要知道姓氏家族这个根从何而起,这就得追溯到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的人们是集体生存,最早的部落家族组织就是靠血缘关系维持的,这就是中国姓氏家族文化的雏形起点,依靠血缘关系维持着原始部落这个家。不过,我们米脂常氏家族和米脂各姓氏家族默契的融合证明了这一点。

    放眼陕北,长城与黄河在这里交汇,黄土高原与大漠草滩在这里交界,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在这里交融,人与自然的长城、黄河,人与人的长城、秦直道,两个黄金十字在陕北烙印,经天纬地之处,必是惊天动地之处。正是中华民族血火淬炼、实现凤凰涅磐之旅的真实写照。

    江山易主,米脂常氏一代又一代的将自己献了青春献子孙,“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成为常态,于是有了风情万种的信天游,有了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的陕北装扮。宋知延州的“科学坐标”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见证了古代信天游的繁荣:“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亢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长期的边关生活,让陕北人对军旅的记忆,变成了一种军旅情怀、审美取向。头扎羊肚子手巾,就是英雄结;腰系红腰带,就是武装带;羊皮褂子,就是甲胄生活版,好不威武。就是日常用语,即使小孩打架,也称为“斗阵”,两军对垒态势明显;工作打拼称之为“鏖战”,千军万马之气象呼之欲出;互相帮忙叫“相火”,古代军旅十人一“火”军事建制,生死与共的战友,你不帮忙谁帮忙?陕北人从外形到文化习俗,活生生中华卫士的形象,鲜活而生动。

    党项据银州,女真置米脂,其背后隐匿着一个十分吊诡的中国少数民族现象:在血与火的交织中,历史艰难前行,大凡在中国建立过早期割据政权的少数民族,都莫名“消失”。最典型的就是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之五胡——大夏的匈奴、北魏的鲜卑、后赵的羯、前秦的氐、后秦的羌,除羌在今川北有少量聚集外,其他四胡杳无音讯,真的是这些民族断然消失了吗?不是的,也不可能,这是因为这些族群为防止后世报复性追杀,“胡搅胡、汉搅汉”了!我不是契丹人,我是陕北人;我不姓野离,我姓王;胡人和汉人杂混而居,无法分清谁是胡人谁是汉人了。军事上的藩篱带,必定是文化上的交融区,而文化交流最极端的方式就是战争!那些衰败的少数民族,如匈奴之秋(丘)林、女真之哪哈、羌之铜堤(同蹄),姓氏变地名,永久留存在陕北,有的则直接摇身一变成汉姓了,如“拓”姓源于鲜卑之拓跋氏,“党”源于党项,“呼”源于匈奴之呼延氏,这可能也是“米脂婆姨绥德汉”人种优势之科学解答。

    米脂人从唢呐声中来,到唢呐声中去,这唢呐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信物。唢呐在陕北老一代人口中被称为“龟兹”( guǐ zi),唢呐艺人也被称为“龟兹”。更因旧社会艺人被归为下九流,所以陕北骂人下九流也称为“龟兹”,这当然不能认同,但却无意中抖落出中华文明多元构建的一段尘封历史。汉武帝时代,朝廷将龟兹国降部安置在今米脂、榆阳区一带,并设立龟兹县。龟兹人背井离乡而来,无有生产资料,只能靠自己擅长并领先世界水平的音乐歌舞谋生,唢呐因此走进中原,这从新疆克孜尔石窟38号石窟,晋代壁画可以佐证。而唢呐的流行又与信天游联璧生辉,早已融入陕北人的生命中。米脂吹手(唢呐艺人)因常氏唢呐班迎接学台,一鸣惊人被封为官吹;又因常文洲率米脂唢呐班亮相第十一届亚运会,受世人瞩目;还因“绥米唢呐”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赢得新生,更因1942年,鲁艺河防将士访问团,在常石畔村常卯儿处采风,获得唢呐曲牌《粉红莲》,经配器,在陕甘宁边区公祭刘志丹时,被改编为现今通用的追悼国乐《哀乐》,《哀乐》作为中国人送给自己亲人的终极关怀,与《东方红》、《春节序曲》一道,创造了信天游唱红了天、唱恸了地、唱出了一个欢天喜地的文化传奇。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句享誉全国,包含陕北人文地理极致的华夏民谣,已让人赞叹不已,而“英雄美女出一县、两代帝王同一村”的千古传奇,更是让米脂声誉鹊起。话说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而被国人承认的美女却只有四人,即沉鱼的西施,落雁的王昭君,闭月的貂蝉,羞花的杨玉环。貂蝉的凄美传说,想必人们并不陌生,貂蝉与李闯王同属米脂人,则着实让人惊叹。早在民国前的地图典籍,米脂就有貂蝉洞的记载。殊不知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两代帝王李元昊、李自成,竟同为银州李继迁村李氏。明末李闯王举义之前,就是今米脂城银川驿的驿卒,因驿站裁撤,成为压垮腐朽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国历史上的这一蝴蝶效应不必多叙,可米脂人对银州情有独钟,完整继承了古银州衣钵,银川城、银川关、银川驿、今之县城银州镇,米脂水又叫银河,什么是情感坚守?这就是情感坚守。

    闯王、貂蝉为米脂赢得了英雄县、美人县的称号,土窑洞小米饭所孕育出的文化底蕴,更是群星灿烂,成为历史美谈。常年的兵荒马乱,竟让诺大的米脂放不下一个课桌,想来令人唏嘘,直到有元的皇庆年(1313年)前,米脂才蹦出两名举人张正臣、张道儒,而文化凋敝是旧时代整个陕北的宿命。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米脂才出了有记载的第一位进士艾希淳。可能是对家乡文化落后的不甘,可能是为了兴教开智回报家乡,挂在文屏山钟楼的这钟,始于明万历十七年,由明嘉清四十年进士艾杞率共弟艾梓(武进士)、李献明(后中万历十六年进士)、常任贤(后中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米脂常姓始祖森公第十代孙)等人捐资特置。从此,悠悠的钟声成就了米脂城“文屏钟景引米文人墨客将章句。悠悠钟声,整点报时,成为米脂人的文明号角,在米脂城回荡了400年,不但成为米脂人的文化记忆,也敲出了一个文化县的品牌来。也可能是学子们的诚心感动上苍,光绪十五年、十八年,二十年、二十一年科考四榜,米脂作为一山区小县,科甲连绵,独中5名进士、14名举人,轰动朝野,陕西学台樊介轩为此上疏光绪帝:陕西“各属文风,推米脂第一”,文化县名声由此大振。

    事实上,重文兴学早已成米脂人的一种文化自觉,东阁凌霄、西楼望野、盘龙矗影、翔凤晶波、华严古刹、灵应萧寺、文屏晓钟、仙洞夕照米脂八景中的“文屏晓钟”“东阁凌霄”,就都是劝学励志的。近代,米脂在陕北办起了第一所县办中学——米中,第一所建制女校——米脂高级女子学校。共和志士高攀桂,参与同盟会,为国捐躯。民主斗士杜斌丞,主政榆中十年,桃李满天下,其学子刘志丹、谢子长、高锦德、杜聿明,文功武治,十分了得。开明绅士李鼎铭,千秋计精兵简政,名垂千古。秦腔泰斗马健翎,常建荣、常锦荣、古调新弹,享誉梨园。布衣作家李健侯,笔走春秋,大写《永昌演义》。常黎夫、郭洪涛、刘澜涛、马明方陕北闹红,开辟一片新天地。黄埔军校首批招生,陕西11楞娃勇赴国难,米脂就有4位:杜聿明、杜聿昌、杜聿鑫、马师恭。其中两人献身北伐,两人成为中将,杜聿明更成为十大抗日名将,功在华夏。受米脂浓厚文化氛围熏陶,近代高岗、马文瑞、柳青等陕北才俊,在米脂启蒙上学,文学旗手柳青,更是从米脂高庙山乡文书开始参加工作,在米脂创作《种谷记》,及反映沙家店战役的《铜墙铁壁》,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

    “米脂婆姨”巾帼不让须眉,大写辉煌。“婆姨”本身就是中华文明的符号,它由印度梵文“女居士”之音译“尤婆夷”演化而来,反映的是武则天借佛登基,及唐武宗灭佛的重要史实,“婆姨”二字与米脂结合,即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竖起的是受人尊崇的米脂婆姨大美群体形象。三国时舍生取义的貂蝉,闯王旗下逐鹿中原的娘子军首领高夫人,唐山大地震为将地震信息送出震区而壮烈殉国的高冬丽,米脂婆姨是英雄群体、历史范畴;经典陕北民歌《兰花花》的生活原型姬延芳,《赶牲灵》的生活原型杜锦玉,《兄妹开荒》的生活原型马杏儿,在陕北第一个成功办起女校的高佩兰,在澳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杜岚,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杨振宁的贤内助杜致礼,这样一些丽人佳黛,使米脂婆姨成为美的使者。米脂婆姨更有时代内涵,近代成千上万的米脂婆姨走出家乡,毅然投身民族解放事业,以致五六十年代,每到年关佳节,总有孝敬父母的米脂婆姨、女婿,将大量汇款汇入米脂,让米脂又多了一项丈人县的殊荣。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米脂故事延续了昔日精彩,生命在窑洞延续,梦想在时代绽放,正像你走在米脂,四处飘荡出阵阵热闹喜庆的唢呐声一样,文明传承永远是进行时。看我常氏,世代绵延,人口兴旺;想我常氏,英才辈出。前人为国家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人文财富。望我常氏,与时代同进步,与国运共昌隆。本族宗亲要念祖念宗念先贤,同脉同心同发奋,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上以告慰我先祖,下以垂范我子孙。

    我们坚信,普天下的炎黄子孙,无论是功勋卓著者,还是务农经商身世平凡者,大家都会发挥先祖的优良传统,生生不息,再创辉煌。

                                  健龙于延安

                              2021年1月26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米脂常氏家族发展简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hs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