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老师
(知识快递——《教育学原理》8号)
3
在张卫国坐在教室里,还不太适应学校生活,时常走神想糖葫芦的时候,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教育也要有所调整。从这一年开始,国家规定缩短学制,实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这让张卫国挺高兴,不用像爸爸和爷爷那样念那么久的书。他家住在五层的大学家属楼里,有段时间,每天放学,家里的收音机都在广播一件事:在党的领导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国家办学的同时,充分发挥各界人士办学的积极性。“两条腿走路”“三个结合”“六个并举”张卫国都快背下来了。他也不太明白这是要干啥,不过他知道:比他大8岁的表哥没上高中,而是去了邻省煤矿开办的电工技术学校。
一路磕磕绊绊,张卫国的学习成绩一直平平。良好的家庭环境没给他带来太多的学习动力,反而让他有些逆反。他想像表哥一样,学项技术,早点自食其力。家人却希望他能考上大学,将来有更大的作为。父亲也越发焦急,一路给他恶补。
1976年文革结束了,25岁的张卫国也终于懂事了。
在乡下呆了仅三年,就被姑姑捞回了城里,半年后参军。而他的很多同学就没那么幸运了,十年动乱,大部分年轻人都处在失学中。从部队转业回来,已经是1975年,他先是进了百货批发上班。一年后听说高考要恢复,张卫国很渴望这个机会,他很后悔当年不用功。后来在家里长辈的帮助下,发奋复习,还读了半年“夜校”。可毕竟知识扔下的时间久了,复习起来甚是艰难。但张卫国最后凭着毅力,还是考上了大专,如愿以偿,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电力专业。
时间来到了八十年代,34岁的张卫国不仅是国家电网一个部门的线路工程师,还是一个一岁孩子的父亲。这些年走来,张卫国最大的感慨还是“知识改变命运”。如果不是考上了大专,他根本没有机会深造本科学位,更没有机会通过钻研理论,自己拿下工程师的专业资质。想来父辈祖辈都是早年就投身教育,贡献国家,只有自己转向了技术行业,好在最后混出了名堂,有了自己的事业,没给祖辈丢脸。
1991年的秋天,张小明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后座上,背着小书包,兴奋地望着道路两旁飞速退后的杨树和红绿灯。今天是实验小学新生报到的日子。领完教材,张卫国把书包挎上儿子的肩膀上,对他说:“今天起,你就是张小明同学了,要用功学科学,听老师的话,爸爸就你这么一个儿子,将来你有文化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领到教室门口,张卫国又按着儿子的肩膀接着说,“爸爸现在拼命给你挣钱,你将来读到哪,爸妈都供你!”
小明懂了,又不能完全懂,只是感到爱喝酒的父亲今天格外严肃,手掌的力量也特别大。
4
第一节上课,张小明拿出课本,“数学”两个字他是认识的,但他注意到教材左上角还写了一行小字,不全认识。晚上回家,妈妈告诉他:“这念‘九年义务教育普通中小学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的学制改革政策,在5年前就已经开始实施了。市场经济到来,重新开放的中国急匆匆地追赶世界着脚步。“有效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让源源不断的新时代劳动力走上社会岗位。职业教育,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张小明的大表伯李富军,自己开了家汽修店,他家闺女初中毕业考的医专。这个专业非常适合她的性格。张小明上二年级时,他这个表姐毕业,被分配到了市人民医院当护士,事业编。整个家族着实把她夸赞了一番,又纷纷赞扬李富军有远见。李富军摸着络腮胡子,有些飘飘然,说:“丫头随我,自己要强。”
在寒假开学不久后的一个周一早晨,升旗仪式上,张小明注意到一个细节:过去每次都是王书记向全体师生训话,但从那年开始,王书记就不见了,老师们都说“调走调走”之类的话。后来的升旗仪式讲话都是光头校长。其实这正是中国学制改革的一个小小的缩影。1985年开始推行的《教育体制改革》中明确提出了一条: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曾经抓全面工作的校党委书记,现在主抓党务了。
再说李富军的女儿。李护士不仅人美,工作更让人羡慕,于是很多亲朋都想让自家女儿走这条路。可是,到了90年代中期,毕业生“包分配”这个词,随着新的教育改革,也慢慢的走出了历史舞台。新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还指出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就是“两基、两全和两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李护士幸运地赶上了国家分配的尾巴,慢慢升为了护士长。后来嫁给了一个上尉军官。
在小学和初中时,张小明成绩一般,对学习始终不是很开窍,业余爱好倒是丰富:乒乓球、小提琴、滑冰,样样都会一点。这个时候,民办学校和文化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张卫国也花大价钱给他请老师补课,可收效甚微,这让他十分恼火。张小明自己到不觉如何,学着电视上的新词,说这叫“素质教育”。爷爷张君武倒是一直很看好这个孙子,有时候拉着张小明一起看过去的照片,这个快80岁的老人,很怀念那个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的岁月。有时候听爷爷聊起家族往昔,张小明倒有几分神往。
一路补课,张小明还是和重点高中差了20多分,只能走“自费”的途径。花大价钱进入这所学校,这对张卫国倒不是难事,但关键是丢人。周围的同事朋友家孩子个个闪光,自家儿子还得花大价钱才能上重点,这让张卫国实在窝火,索性一些朋友聚会也不去了。
张小明在高中终于成熟了。他真正转变了对学习的态度,收起了曾经的玩世不恭,咬着牙一步步踏踏实实的努力。他的点滴进步,都被细心的班主任田老师收录在学生成长档案里,后来毕业的时候,张小明得到了一份金光闪闪的《毕业生鉴定》。
经过一整年的坚持,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他的成绩已经能在重点中学文科班中,排进学年前百分之三十了。这一年是2001年,新高考3+X,近在眼前。
转眼已是十年过去,2011年的夏天,张小明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
在国内,张小明如今已经是一名颇有名气的社会时政记者。他目前正在对去年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行专题报道的研究和撰写。国家准备再用十年时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学习型社会,实现进入人才强国行列的目标。普及、公平、优质、终身,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一个健全又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这实在是一份大手笔。
尾声
冥冥中,似有一种轮回的定数。如果校园里这些石板有记忆,它们也许会记得:一个世纪以前,曾有一位中国的年轻人张守孝,告别了父母之邦,远赴七万里长途,到此,寻找未来的出路。此后的百年里,张氏家族和它的祖国共同经历了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两代人投身教育,在中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张氏家族的后人,同样用知识和思想点亮一幢灯塔,努力照亮着一方山河。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张氏家族也是这个国家的缩影。
张小明在给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规划未来时,常常感慨万千——她将在一个更新的时代长大成人。义务教育年限很快就要延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综合化,女儿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来发展自己的兴趣。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将来她的世界,会有更深刻的知识爆炸。两年前,张小明读到一本书叫《学会生存》。读后他便预感到,中国人很快也要迎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思潮。
合上电脑,站起身,窗外,城市灯火渐渐暗淡,清晨,正在赶来的路上。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
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
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
而潮汛已经到来……
——《河床》·昌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