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梓晴
何谓可乐也?乐,应是使人身心舒畅,心境能达到向往的无所束缚的一种状态。王羲之,书法大家,官至右军将军。永和九年与四十余位名士共聚在兰亭,“修禊事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给王右军带来山水之乐;与名士“畅叙幽情”,给王右军带来畅咏之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给王右军带来体悟之乐。清雅之气由此散发,王羲之是抱有清高志趣一人,此时此景,理当在抵心之乐之中。可是下一笔,他便转入了悲痛的深渊中不能自已。他想到美好的事物、情感、生命都不能永存,“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于是他写下这篇序,带上他的名字,作品一起流传下来,今天我们在交谈中说“王羲之”这个名字,大家都会知道这么一个人。
现在还是要再提起一个词:虚无。说到底,王右军又是看透人生中虚无的人。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苏东坡,如此可爱的人。有趣的是,两人也是同时受儒道两家思想的熏陶。“苏东坡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也对生活太珍惜,自然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醇酒妇人之间。”(《苏东坡传》)可是王右军看透了生命,却会产生悲痛,生命似流水啊,把美好的一切都在消逝中捎带走,好不伤感的,死亡便是生命中最大的虚无,是生命的尽头。王羲之是清雅之士,官位,名声不是使他快乐的东西,这些个俗物甚至是他不屑一顾的,所以他把自己投身于自然山水,他以能与同志之士畅谈心中所想为快乐,这种快乐是能使他的心灵达到清净的,但净化之中还是纠缠着对生命痛彻的领悟。同样是东晋的人,陶潜比右军过得惨多了,穿的衣服破破烂烂,没水喝,饭都吃不饱,性嗜酒也只是亲戚的施舍,但在田园中,他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这个词很值得回味,或许是悠闲,是心上的幽静,所以陶潜能自己活得快乐,也“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再回到苏东坡和王右军身上,王右军以和高朋雅士待在一起为乐,可是苏东坡“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两人思想上的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我以为是苏东坡心中的儒家思想影响更多些。
我们今天,能过上比陶潜好上百倍的生活,不必为当官入仕之加上枷锁,可是我们面临“何谓可乐也”这个问题,答案是什么呢?好像不会是追求精神上的净化,甚至连山水之乐也不是。我们生活的好现实,我们好清楚的看着许多美好成为往事而不永存,我们追求的好多,我们也会有“暂得于己”片刻的惊喜和随后的冷淡,我们也希望到一个无所束缚的世界里,但这样的“无所束缚”不是快乐,更像是对于现实的逃避,是卸下身上无形但能压垮人的重担。我们快乐的瞬间很多,可是“信可乐”的话,好难找到。何谓可乐也,似乎随处都是,可是剩下的却是一片虚无。
何谓可乐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