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为何如此喧嚣?
也许说喧嚣也是不公平的,这更像是一场大合奏。
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少,贫穷富贵,高雅低劣,都在不停发出自己的声音。
红尘里沉寂了多年的中年女修,不甘寂寞,开设个人工作室,展开了人生各项课程的演讲;
总是保持光鲜亮丽的青年作家,看到重阳日里叽叽喳喳的大爷大娘,发出老后绝不和他们一样的担忧;
对未来感到迷茫,无所适从的同龄男生,依旧在朋友圈发着百无聊赖的日常,渴望某个不期而遇的关注。
他们的发声,我是理解的。
我和他们一样,心中仿佛都对被遗忘有着深深的恐惧。
在某个时刻,会突然感觉自己被抛入一个不见底的深渊里,被搅进无法抽离的漩涡中,逐渐消失,被世界抛弃。
这种恐惧仿佛来自远古,刻在灵魂深处。
当然,这是夸张艺术化的手法。
说白了,就是感觉自己忽然与集体的存在脱节,产生恐慌。
我听某位老师说过,所有的怒吼,背后都藏着一颗恐惧无助的心。
的确是这样。
我与身边的人们,不停证明着自己,不停提出各种观念,不停用各种故事强化心中的信念,都是为了创造出一个幻象——我被别人需要,我被大家铭记。
在这种幻象里,我们会得到暂时的慰藉。
实际上,在真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一个人被抛弃,也不存在一个人被记住。
世界不会记住任何人,也不会抛弃任何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作为刍狗时,人被供在太庙正中,光鲜无比,于是产生了自己被众星捧月的错觉。
每个人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所以即使真切听到了大众的鼓掌,也要明白,那掌声是人们基于“自己的观点与喜好得到印证”、“自己得到了需求的满足”的认知做出的反馈行为。
当舞台崩塌,祭礼结束,一场梦醒来时,刍狗便被丢下一旁的角落,重归沉寂。
我们也许会觉得自己被欺骗了,被抛弃了。当面捧的,事后落井下石的,都是那群人,但真相并非如此。
祭礼如风,常有而不停驻。
没有一只刍狗会一直被需要,也不会没有下一场需要新刍狗的祭祀出现。
阴阳的转换,日月的交替。人生就是这样。
当我们了解到,被需要和无人问津,其实都是人生的常态时,幻梦便会破灭,我们重回真实的世界。
我们不必在寂寞时渴望他人的关注,也不必在靓丽光鲜时恐惧落寞的到来。
无论被不被关注,人依旧是那个人,每天吃三餐或两餐,需要睡一觉或两觉。
人不会因为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多吃一碗饭,也不会因为活成他人眼里的失败者而失去睡眠的资格。
故事永远都在发生,在不停变化,而生活永远是自己过出来的。
沉溺于虚幻,便不可能获得真实的快乐。
希望自己不被遗忘,渴望得到他人认可,是人之常情,但这也许对自己太苛刻了。
人为什么宁愿丢弃当下的安宁,也要去追求一个存在于未来幻想里的痛苦故事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57841/5eccc37f5c7d935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