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到了冬至,又过了小寒,老天总要给江南一点冬的颜色看看,它沉下了土灰的脸,吐纳着让人缩紧身体的寒气。不过这怎挡得了漫游人的脚步?出发!今日目的地,苏州老城西北隅。
这一带以前很少去,倘去,也只是在石路商业街逛逛。近几年七里山塘红火起来后,去得频繁了一些。
七里山塘是值得一去再去的,那里既可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地理风貌,又可领略老苏州的风物人情——全长3600米的山塘街上多的是晚清和民国建筑;可得觅七只狸猫的意趣,还可寻旧访古:语文书上的五人墓,曹雪芹笔下的葫芦庙,陈圆圆董小宛的野芳浜,国际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家的祖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化团体“南社”旧址⋯⋯
如果肚子饿了,可去吃朱新年的汤团、赵元章骨肉烧、潘记藏书羊肉、鑫震源苏式生煎、孙盛兴奥灶面⋯⋯品味坊的糖粥味道不错,闻其香的臭豆腐外酥里嫩臭得喷香,和府捞面很养生,万福兴的糕团口感软滑绵糯好吃到停不下来……
只这一条街,大约可以游上大半日。
但我们今天只打它的身边走过,并没有将它列入漫游路线之内,我们选择的点有些小众。
二号线12号口子出口。说实话,住在最多只有6个地铁出口的小城里的我,见这12号出口时着实吃惊不小!后来才知道南京新街口的地铁出口竟有24个!可见,井底之蛙有必要跳出来开拓眼界!
01.海市山塘
出站后,沿阊胥路到山塘街,过“山塘胜迹”石牌楼,入眼便是传说中苏州“老地标”上的“新花样”——海市山塘。元旦刚刚试营业,我们赶上了热乎趟。
海市山塘的整幢建筑的外立面是由多块近两层楼高的电子屏组成的动态屏风,潮感四溢,鲜亮的色彩很挑逗人眼。入内,随处可见的镜面和可以开合的LED大屏,既拓展了空间,又让人有别有洞天异趣纷呈之感。其间,因地制宜地布局了小桥流水和朱漆花窗雕栏,缀以各类绿植,流动着苏州园林的典雅气息。各家铺子前大面积的撞色系招牌,在苏式风格的主基调中融入了时尚元素。
直觉海市山塘类似姑苏二十四集,但比之更精巧!更文艺!更有品!
它上下共有三层。一层的店铺有果饮、茶饮、咖啡、烘焙、文创体验及非遗传承等。二层有熟食热卤、苏式小吃、砂锅汤煲、饼面饭粥等,体现的是苏州市井风貌。中庭还设计了一个凤鸣台,既可戏曲文艺表演,又是一个苏式茶馆。三层则以异国餐饮为主。
海市山塘的这格局,是后来才了解到的。我们去前并没有做足功课,并不知道它是一座垂直街区,所以只在一楼逛逛。
大约因为非周末又是疫情期,游者和顾客不多,这反倒给了我们拍照的自由。搞笑的是,当我们在一面花玻璃前“搔首弄姿”时,侧旁一门打开——原来是洗手间!
这次,只是浅尝了海市山塘,回味不错,改日必定再去细细品嚼。
02.北码头民国风情街
北码头,坐落在阊门外北侧,与山塘街入口遥遥相对。大运河的开凿为苏州带来了繁荣兴盛的运河文化,明清更是其鼎盛之时。阊门水陆交通便利,北码头因而成为当时重要的货物集散和商贸中心,有着“天下第一码头”的美誉。
友人问我北码头有没有去过,我说好像去过。细搜记忆,终于想起,两年前和某君一起游过。才过去两年光景,但在我印象里已恍如隔世,又似梦境里一般。人的记忆实在敌不过时间的淘洗,唯有实物才能见证世事的沧桑巨变。走,去北码头让时光倒带!
跨过外城河上的石拱桥,便进入民国风情街区。700多米长的街道上,鳞次栉比着洋房、公馆、别墅等清末和民国风格的老建筑,餐饮、酒吧、茶座、咖啡店落坐其间。有三三两两身姿婀娜的女人在拍照,她们或站或倚,或漫步或回眸,回俏笑或凝思,妖娆着民国女子的风情,追溯着当年的摩登女郎的韵致,回不到百年之前,模拟一下,假装去了趟民国,这也很有趣。其实,这并非民国的魅力,而是光阴的魔法,它总吸引着人去追忆似水流年里的别样风景,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穿越剧情产生呢?
形态各异的众建筑中,最显眼的是以建造的年代命名的1929和1931。
1929是一幢青砖黛瓦中西合璧的建筑,属于王家。王氏兄弟从事瓷器,“三槐堂王界”就是王家的恒兴瓷号。“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牌子,这牌子当年一定是名誉东南的品牌,恰如苏州的采芝斋、黄天源、陆振兴、陆稿荐一样。从洋楼临窗的西洋式阳台和雕刻,可一窥王家的实力。
南邻1929的1931是一幢纯欧式建筑,属于潘家,潘家早期在阊门外开五金店,生意兴隆。据说室内装修时,企口地板、彩色玻璃、彩色地砖全是从欧美进口,其富贵不言而喻。
可惜两幢楼一律大门紧闭,不得入内观瞻。
往回走向阊门,抬头见出口处牌坊上的楹联一一“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唐伯虎的这两句当是北码头曾经繁华的力证。
03.西中市、严家淦旧宅
时已过午,阊门南侧有一家琼琳阁面馆,这是朋友叶子多次力荐而我始终没有一尝的面馆,今天机会不能错过。进店看谱,面的品类不少,但我们都钟情于黑鱼白汤面。食之,果然名不虚传,其面细腻而不烂,黑鱼片炒黑木耳嫩滑鲜香,味道远胜吴江郑李记黑鱼猪肚面。
吃罢,我们穿过阊门,沿西中市向东。西中市不叫西中街,有点奇怪。原来明清时期,阊门一带,货物集散,人流骤增,樯帆如云,店肆栉比,形成繁闹的商业街区,故名之西中市。其东,还有东中市。
西中市虽狭小破旧,沿街却屡见民国风格的建筑,泰伯庙、雷允上药店老址、苏州府电报局遗址、古街坊吴趋坊⋯⋯都显示着这条街不凡的过往。
走至西中市69号,拐进一小巷,竟发现此巷深处有“陈年老酒”——中国银行旧址和严家淦旧宅。几周前曾去木渎的严家花园,方得知蒋介石去世后,继任台湾地区的领导人叫严家淦,而严家淦是苏州吴县人,是严家花园的后人。今日又意外发现,严家从东山到木渎,后来又安家在西中市的馨德里6号——中国银行旧址西侧。
中国银行旧址上已重建起了民宅,从洞开的门里,望得见宅中的生活场景。但严家淦旧宅内景如何,现在发挥着什么作用,这对我们走过路过的人来说,暂时只能是一个谜了。但不管怎样,在路上,能在视野和记忆里装进一些新的东西,总让人很快乐。
04.艺圃、环秀山庄
在我的认知里,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留园等是大家闺秀,而艺圃和环秀山庄则似小家碧玉,其一度藏在深闺人不识,但时光的尘埃湮没不了它们的灵秀和雅韵。
艺圃,座落在文衙弄5号。它的前身是明代进士袁祖庚所建的醉颖堂。明万历末年,吴中四才子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入主醉颖堂,改名为“药圃”。清初则为明崇祯进士姜埰所有,改称“敬亭山房”,后来他的儿子姜安节更名为“艺圃”。道光年间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
这座始建于嘉靖年间的园子,面积不到六亩,但屋宇庭院、月门亭台、水榭楼阁、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的布局里,其精巧造园手法,使园内格局质朴自然、疏朗有致,让人叹为观止!
印象最深的是园中植物。入园前行几步,便见甬道两边的粉墙上爬满了蔷薇的藤蔓,令人遥想春日里“一架长条万朵春,嫩红深绿小窠匀”的葳蕤景象。
因是冬季,看不到更多的花木,据说艺圃里花品本不多,但植物的选择却颇具匠心,单是水塘四周,春有红梅秋有枫,冬有腊梅夏有荷。更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株植物都恣肆着奇崛的姿态,四时代序,色彩更替,一季一画,一步一景。
尤其吸引我眼球的是乳鱼亭边的那株梅,它那斜伸向水面的枝条,让人自然地想起了梅妻鹤子的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三五之夜,独立响月亭内,大约便可尽享那超凡脱俗的意境而物我两忘了罢。
还让我惊叹的是,园中那方玲珑的水面上却横卧着偌长的一道水榭——延光水阁,据说这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水榭。我不懂园林设计,在我看来,这位设计者必是一个胆略拔萃之人,这胆略有点像海市山塘那些大面积撞色系的店招设计者,以非常人能接受的手法,获得非常的艺术效果。因了这直径一样的水榭,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一池水好阔气呀!
离开艺圃时,与友人相约,春天再来!
如果用“简约”来形容艺圃,那么位于景德路262号的环秀山庄显得有点儿“简单”了。
它原为五代钱氏金谷园旧址,几经易手,多次扩建,清道光年间始称环秀山庄,又名颐园。
资料上说,面积仅仅3亩的环秀山庄,集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灰雕等传统艺术于一身,突出了园林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它和艺圃一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但在山庄里一圈走下来,我只记住了其内的那座假山。狮子林是以石峰假山之多之奇著称的,但环秀山庄内由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所叠的假山,咫尺之间,似有千岩万壑。其间有危径、幽穴、石崖、绝壁,身临其中,颇有几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妙趣。
每次苏州一日微旅行,总觉得自己是个看景的门外汉!一一看得太糙,懂得太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