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苏州古城区多年,可以说基本走遍了苏州各个大小不一的古典园林,无不为其造园的精巧艺术所倾倒。
在众多园林中,环秀山庄是一座以叠石假山见长的园林,清代造园大师戈裕良堆叠的太湖石假山,尺幅千里,独步江南。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市的中心观前街的西首,景德路上,占地不过3亩,仅次于袖珍之园的“五峰园”。从路边看不到任何环秀山庄的标识,可谓是低调至极。一座高大的蓬式门楼,墙上镶着一块石板,上刻“苏州刺绣研究所”,环秀山庄就在苏州刺绣研究所里边。
穿过门楼,进入到苏州刺绣研究所大院里,一堵横贯南北的高墙出现在眼前,墙上有一扇苏州园林常见的月亮门,白粉墙上镶有“迎晖”砖刻门额。光照下,外明内暗的视觉差,显得园内格外宁静幽深,终于有了一些园林的味道。
步入园内,一座湖石花台位于庭院正中,一颗古树就遮蔽了整个天空,一侧置有小片竹林,阳光透过漏窗,洒在竹叶上,影影绰绰。四周花木扶疏绿影掩映,置身这样的静谧庭院,外界的喧嚣似乎被阻隔在外,让整个人的心绪也变得宁静。
穿过幽暗的门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四方围合的庭院,东西两条直廊由南向北通往厅堂,院中两株高大的古树拔起而起,东株为广玉兰,西株为朴树,两树粗壮的树根上都布满了绿油油的苔藓,充满了历经岁月的沧桑。树荫浓密遮住了大部分的阳光,夏天来这里也不觉得热。这是对环秀山庄的第一印象。
西廊壁上嵌有一排漏窗,既通风采光,同时又起到透景的作用。西廊尽头的廊壁上镌刻有“江南第一才子”唐寅的《梅花图》,图中梅枝婀娜多姿曲折向上,一枝清影写横斜,意境清逸脱俗。东廊与院墙间则植有一片疏密均匀的翠竹,中国人自古爱竹,竹也是苏州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沿廊道进入“有穀堂”,此堂名颇具深意,“穀”在古代有俸禄之意, 古代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出仕则以穀量计算俸禄。同时,《论语》有记载:“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 堂名“有穀”,表明了园主愿出仕为官领取俸禄,为国效力的理想与追求。
走过“有穀堂”,透过天井中的漏窗望北,漏窗之内有洞门,洞门之内又有绿影浮动,影影绰绰,引人探幽访胜。
从有穀堂穿过庭院径直来到环秀山庄,这是是一座卷棚歇山顶四面厅,四面设有长窗,室内光线明亮。堂上悬挂“环秀山庄”匾额,由当代红学家俞平伯先生题书。透过漏窗可清晰看到屋后有假山,想来之所以叫环秀山庄,与此假山有关。
自边廊绕过,来到空旷的碎石板铺成的场地上。站在场地上,可细细打量假山。回首可见挂于红漆木柱上的对联,上联云:风景自清嘉,有画舫补秋,奇峰环秀;下联云:园林占优胜,看寒泉飞雪,高阁涵云。
环秀山庄娇小玲珑,从门庭至后山也不过数十步之遥,三进式。园虽小,却极有气势,一眼可观全貌,湖石假山的堆砌、摆放、构建之艺术成就在苏州园林中绝无仅有。虽是由人工构造,却有如天开,尽得造化之妙,其假山峥嵘峭拔,气势雄伟,一池清水回绕于"山峰"之下,给人以形同真山之感。
环秀山庄最精髓之处当属眼前的假山,不同于多数园林以水为中心的布局,环秀山庄以山为主,辅以池水,假山位于全园中心,构成了全园的主景。
园内建筑不多,全园以叠石流泉为主要特色,既凝聚了中国传统山水诗,山水画的美学意境,又能融五岳奇峰、括天下胜概于胸中,自成天然画本。
因外无景色可借,造景颇难。但因布局设计巧妙得宜,湖山、池水、树木、建筑,得以融为一体;而于假山一座、池水一湾,更是独出心裁,另辟蹊径,两者配合,佳景层出不穷。
主峰位于池东,从园子东北部起势,奔涌延绵至东南临水,另一座次峰位于园西北角,两山遥遥相对中间隔以一亭,池水缭绕于两山之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咫尺山水,富有无限生机。
假山中有两条幽谷,曲折深邃,内贯深涧潜流,谷上有石梁凌空飞架,山实谷虚,虚虚实实间,营造出了山高壑深的艺术空间效果。山上有小径,顺曲折山势盘旋而上,沿路有峡谷、栈道、涧流、洞穴、石室、飞梁,境界多变,气象万千,无怪有“别开生面、独步江南”之誉。
山脚的池水中,锦鲤或隐现于绿波,或嬉游于水面,闲云浮水,光影波动,为山水园增添了生气和灵韵。池岸边,一座曲桥连接假山,本可过桥步入山境,享游山玩水之乐,但为了假山不受破坏,曲桥和假山如今都已限行,只能望而止步,移步池西侧游廊。
园西部,青枫掩映下的二层楼高建筑为涵云阁,此楼赏景视野极佳,试想若推窗放目,湖石假山尽收眼底,云雾缭绕似在山中,观者犹如置身云中楼阁,涵云阁之名也由此而来。
廊道一侧,廊壁上嵌有扇形、圆形、四方形等图样漏窗,简约而素雅,漏窗下方的书条石,其中不乏祝枝山、文徵明等吴门才子的碑刻法帖。
廊道中间,一月洞门大门紧闭,朱红的圆门,在粉墙的映衬下,留下了斑驳的美感。洞门上悬有砖额 “颐园”,此园原为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其后屡有兴废。清乾隆以来,蒋(楫)、毕(沅)、孙(士毅)三家先后居于此处。道光年间又成汪氏宗祠“耕耘义庄”一部分,更名“环秀山庄”,又称“颐园”。
沿走廊边走边看,西侧有一亭,叫问泉亭,虽被绿树遮掩,但戗角高翔冲天,依旧可见挺拔秀丽的轮廓。亭内悬有“问泉”匾额,这里的“泉”乃指亭背后的“飞雪泉”,一个“问”字,妙笔点活亭和泉,两者似乎如老友在对话,瞬间让意境生动起来。亭柱上有对联:“小亭结竹流青眼,卧榻清风满白头”,来自唐寅题画竹联。
问泉亭后的峭壁上有摩崖“飞雪”,为“飞雪泉”遗址。此泉由清刑部员外郎蒋楫购园后修得,亭名取自苏东坡《试院煎茶》“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遥想泉水从假山高处如飞雪般飞泻而下,流入涧谷潭池,置身亭中,迎面“絮絮飞雪”,神清气爽至极。
顺走廊向前,名补秋舫。面阔三间,四面通透,东西二门有砖额“摇碧”、“凝青”,如景点说明书般概述了舫四周碧翠环绕的景致特点。补秋舫南面临水,窗外树木成荫,峰峦起伏,临窗观景,犹如身在一艘游弋于山水间的画舫上,静中蕴动,意境自来。正当中的桌子刻着围棋盘,许是悠闲消遣之处。
再顺廊拾级而上,又是一亭,名字长些,叫半潭秋水一房山。亭名取自唐代诗人李洞的《山居喜古人见访》诗:“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亭畔的碧水深潭,倒映着四周的景物,似半潭秋水被压在山崖下之,故名“半潭秋水一房山”。
依亭南望,高墙上攀爬着稠密的绿藤,高墙与假山接壤处有一片开阔的平岗,近有红叶,远有绿荫,一株老树枝叶蓊郁,人于亭内一览山光水色,顿感舒心惬意。
视线拉回假山,山上植有花木,春开牡丹,夏有紫薇,秋有菊,冬有柏,一年四季生机盎然,饶有山林野趣。苍劲挺立,四周花木簇簇,湖石错落,山林野意盎然,伫望良久,竟有一种忘记身在尘世,心归山林的超然物外。
从亭内望西北隅,补秋舫后庭院墙上开有宝瓶形洞门,洞门之内庭院深深深几许。狭长的庭院,两个宝瓶形洞门东西相对瓶瓶相套,串联起园内隐秘而幽深的空间。洞门取宝瓶形则被寄予了美好的寓意,“瓶”同“平”,取其谐音,意喻“平平安安”。
坐拥一方天地,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也得林泉之致。如此可居可游的诗意栖居,怎能不令人心生向往?
每一座苏州园林,就像一扇穿越历史的时空之门,让我们从城市的钢铁森林,走进充满诗意的山水乐园,也走近我们内心久违的宁静和平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