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稿来自“有书共读” 365听书计划,版权归 有书 所有
金句锦集:
- 我们国家再近几十年来遭受到种种厄运灾祸,其最大原因,正是国人失却自信,不知尊重,把自己 文化传统看得太轻了。
- 人在社会上,职业有高下,却非人的 品格之高下。
核心内容:
一、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性道合一?
出处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中国人所说的“道”,不仅指人生,而是超出人生一切别相之上的一个综合的更高的 观念,乃是指的一种人生之“共相”。相比之下,西方人讲文明、文化,讲额 却只是人生的外相。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的道则是注重整个人类内心的 相互同感,便是我们说的 “大道之行”,洗完人类共同达到一个最合理想,最伟大的文化境界,这就是一种典型的 中华文化观。
“性”:从自然而来,类似西方所说的“本能”。似有一个动力,一个向往,一个必然要如此的意向。一切有生物,尤其是人,显然有一个求生、好生、重生、谋生的倾向,有一种生的意志,这既是性。
“性道合一”通俗解释:人生一切大道必然是根源于人性,违逆人性的绝不是人道。人的最高最伟大的理想在于能够尽性,既尽己之性,也尽人之性。
二、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中的理想生活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身生活” 与 “心生活” —— “物质生活” 与 “精神生活”
“身生活”:
特点:暂时性,不保留。
因此,类似于衣食住行这样的“身生活”是 有作用,但却是无意义的,无法给人带来深远 的影响。但纵观现代科学的发展进步,大体上来说都是为我们的身生活服务的,身生活发展的太快,心生活跟不上,也是不行的。这就好比我们把刀磨的十分锋利,但用刀的人却是个痴汉,那刀的危险性就增加了。因此,我们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心生活的指引。
“心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中,只要体现在道义、心安和艺术等方面。古人“三不朽”立德、立功和立言。
钱穆先生认为立德是最没有门槛和条件的,人人都可以做到。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理想生活中注重的“道义”二字。而除了“道义”之外,就心生活本身来看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心安。
何为心安呢?快乐与否不在于“富有”与“贫贱”这些外在条件,一切全在于心 ,这就是古人追求的 “心安”二字。
身有限,心无限,能使用机器,欣赏艺术,实践道德,从物质的世界升华到心灵的世界,便是向传统文化的复兴迈出了一大步。
三、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究竟有怎样的深层次内涵?
《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但即使是圣人,也不能说他就是百分之百的善,人旨在善恶两极端的中道上,真实可用的就是中道而不是两端,这才是中国人所讲的 “中庸之道”的正确含义。
时间维度上的中庸之道:善恶存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的,在每一刹、每一秒钟的每一个念头之间,而不是把人进行绝对的善恶之分。
群体上看待中庸之道:人在社会上,职业有高下,却非人的品格之高下。我们只能说尽职的是高,不尽职的是低。但是端茶抬轿要做到尽职是很容易的,治国平天下要做到尽职就很难了。尽小道,人人可能,尽大道,圣人也有所不能。孔子不能救春秋,孟子不能救战国,因而都退而讲道,却给后世留下了无数文化经典。但是,即便是平凡如端茶童子,克尽本职,不去想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人人若都能做到这一点,社会也会大为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