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飞扬

作者: 木子端端 | 来源:发表于2020-08-21 19:18 被阅读0次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山公园,入门后,远远望去有一组大型石雕,中间是一只大大的石铜鼓。

在中国古代,铜鼓是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铜器,原本是一种打击乐器,后又演化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被视为珍贵的礼器,也成为被祭祀的对象。最早的铜鼓出现于先秦时代,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大体上分为滇(云南)系和粤(主要指广西)系,以广西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据《广州记》和《岭表录异》里面记载:“壮族铜鼓有面阔丈余,厚(仅)两分以外,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花纹)”,可见制作极其精巧。

铜鼓石刻

铜鼓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造型艺术品,予人以稳重饱满的感觉,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圈带上铸着精美圆雕装饰物,有青蛙(青蛙是俚人的图腾)、骑士、牛橇、龟、鸟等。造型往往夸张却又庄重耐看,成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线条刚劲有力,画像纹饰通常是太阳纹、翔鹭纹、鹿纹、龙舟竞渡纹、羽人舞蹈纹等等。外圈图案纹饰有云雷纹(俚人崇拜雷神)、圆圈纹、钱文、席文等,这些图纹往往重复轮换,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青秀山公园看到的石铜鼓,中间是太阳纹,向外有水波纹、鹭翔纹,边圈有圆圈,纹样较为简单,有展览意义。

《魏书》卷369篇《獠传》记载:“俚獠制铜鼓,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这是壮族制造铜鼓见于正史的记载。

晋人裴渊《广州记》说道:“俚獠铸铜为鼓,鼓为高大为贵。”俚、獠为两广主要支裔,据记载俚后来一部分发展为汉人,一部分发展为壮族;也有“黎”为“俚”发展而来的说法。

古代壮族氏族酉长以铜鼓为权力的象征,《南史.欧阳頠传》记载:“钦南征夷撩,擒陈文彻(西江俚人首领),所获不可胜计,献大铜鼓,累代所无,頠预其功,还为直阁将军。”可见古代俚人战争,在掠夺铜鼓后表示胜利;失去铜鼓则表示失去统治权,其他少数民族并无此风俗,可见铜鼓是壮族最先铸造的。以广西北流出土的铜鼓为证,流行于西汉至唐代。

还有学界认为铜鼓是由烹饪器演化而来的。古文记载“击缶而歌”正是吃饭前敲盆表示欢快情绪,先秦时代烹饪器有一种叫做“铜釜”。在云南青铜器早期,“铜釜”很流行,相当于今天的行军锅,遇到敌军进攻时,直接将它翻过来敲击,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以鼓舞士气,还可以报信集中;可以驱逐猛兽、镇压邪魔;也可以击鼓娱乐,正是:

雀步蹙沙声促促,

四尺角弓青石镞,

黑幡三点铜鼓鸣,

高作猿啼摇箭箙。

因着广西壮族作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这种铜鼓慢慢演化为今天在广西可以看到的铜鼓,铜鼓便成了广西的标志。

相关文章

  • 鼓舞飞扬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山公园,入门后,远远望去有一组大型石雕,中间是一只大大的石铜鼓。 在中国古代,铜鼓是一种...

  • 星耀小学二年一班亲子共成长一一寒假美篇潘依依

    今天陪孩子去爱琴海彩排中国鼓(鼓舞飞扬),舞蹈(社会摇),看到孩子练得那么认真我太开心了。

  • 鼓舞

    鼓声震荡着尘埃 浩气荡涤着高原 和风漫漫 流水汤汤 笛声伴着鼓点 旋律在舞步间盘旋 霜气不再寒冷 浓雾也已化为轻烟...

  • 💒鼓舞

    那天,去探访一对夫妇,人届中年,丈夫八年前罹患重度癌症,几次度生死劫,如今干瘦如柴,每日药不离身;妻子不离不弃,悉...

  • 鼓舞

    我消沉的时候, 感到无比疲惫。 我陷入了困境, 只能独守寂静。 无边无际的黑暗, 伸手即可触碰到。 遥远其实并不远...

  • 鼓舞

    眼过烟波清风吹,过往陈事不可追。 今时明月尤瓦亮,鼓舞士气逐新芽。

  • 鼓舞

    生而为人,谁都不易,来这个世界行走一遭,我们侵染风尘,或许有时很累,但一定不要轻易放弃。 这个世界很糟糕,但糟糕的...

  • 鼓舞

    路上看见多年的友人,关节疼痛,走路不轻松,心会纠结、疼痛不已; 她经常会写诗歌,是我的鼓舞! 虽然,生老病死是人生...

  • 鼓舞

    最近做视频做的不是很好,付出了很多时间与精力最终换来的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挺失落和失望的。 今天在看公众号时看到下...

  • 鼓舞

    李筱懿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之一。 我喜欢她的谈吐,喜欢她对人对事的态度,喜欢她面对镜头时的那种淡定和从容。 她每天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鼓舞飞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rs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