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五千言可能是有史以来被后人解读最多、分歧也最多的思想成果,即便与老子时代接近的韩非子的阐释也存在诸多争议。过去几十年,随着考古挖掘及古文字研究不断取得进展,老子思想的本体越发明晰,相关章句文字的注解日臻准确,可热烈争论仍未穷休。究其原因,概有以下几个:一是道德五千言之内涵超越了人类通常的思想范畴;二是老子的思辩方式很独特;三是当时文字、词汇十分贫乏,只能借助通假,以致歧义;并且,地域之差异、时代之演进导致字义、词义、语义不断混杂、变异;四是五千言中包含了前人的智慧,内涵及表述方式上存在差异;五是老子所处时代书写之艰难导致行文逻辑难以调整以理顺;六是传抄造成的文字谬误;七是后人之擅证、擅改;等等。尽管障碍如此之多,世人历经两千多年的研考,已能把握老子思想之精髓;今天继续对其思想细节加以探究既是一种有意义的思想活动,也是一个有趣的学习过程。
依照通行本的分章,道德五千言中争议比较多的章节大概有二十几处。其中,第五章“天地不仁……“具有代表性,不仅词句内涵、分章上存在争议(比如,丁四新就认为三段文字不该共章),甚至,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误导了不少英雄豪杰。
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踵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解读此章,要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起。道恒无名,创生万物之时才得以有名。”道生一“便是从无名到有名的起点,玄牝之门开启,创生出一个无极混沌世界;“一生二”则是无极之混沌世界尘埃落定,分化成天与地(阳阴两极)来;“二生三”则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之后,天地稳固下来,阳阴达成平衡,居于其间的“中”正式形成;从此,有了天之阳、地之阴以及中之和——共同育生“负阴抱阳中气以为和”之万物来。
老子用古人鼓风吹火的橐龠来打比方,是为形象地揭示天、地、中之间的关系,以及强调,中虽虚空,却是天清地宁而成的和态,具有自发且源源不断的力量,是万物无穷化育之所在。进而阐明,圣人治世应守持中和,清静无为,让万物(包括民众)自然存在、演化;不然,到处去听取各种治世建议,反而会脑枯技穷!
那怎么做到守持中和,清静无为呢?就要像天地一样视万物如草狗,像圣人一样把民众当草狗。这话听起来冷酷,却是老子核心思想的生动体现。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仁义,乱人之性也!”就是说,在他看来,仁属于悖道离德的做法。要遵道而行,就要不仁。为什么呢?因为“天道无亲”!在道眼里,万物一律平等,没有远近亲疏之别。若讲仁爱,必会扰乱万物之自然,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导致远近亲疏,造成不平等。祭祀天地所用之草狗可能是天底下最没有价值的物品之一,用完即弃,没人看重它们、关心它们的结局。能做到视万物如草狗,自然就不会过分关注、关心万物之存在了,更不会想着去操控万物之命运了;进而,就可以像圣人那样甘于清静无为了。所以,“天地不仁……“是守中持和,清静无为的先决条件,置于章首是合乎逻辑的。
综上所述,此章译成白话大致如下:“天地不讲仁爱,视万物如草狗;圣人不讲仁爱,视百姓为草狗。(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天地之间(中)就像橐龠一般,虚空却不会塌陷,(只要天道运转),万物就会源源不断地创育出来,(无需谁来帮忙~有为)。(所以,侯王为治理天下而)到处听取各种建议反会搞得脑枯技穷,不如守中持和,清静无为。”
最后,再说些多余的话。前面讲过,此章第一段内容对后人多有误导,其中,最严重的是让某些人把以少私寡欲、清静无为为目的的视百姓如刍狗的不仁误解成以个人欲望为转移的视百姓如草芥的无情。但也可能,正是这样的误解让某些人的称王理想得以成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