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给大家分享了一些思维方式,针对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管理情绪的研究,其实在心理学科中有特定的心理疗法,即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
埃利斯为现代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疗法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见效快,为中国心理咨询师最常用的方法,是中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资格考试必考的疗法之一。
针对坏情绪的产生,埃利斯给出了一个诱因ABC的公式。A代表我们日常遇见的具体的人或事情。比如难缠的上司,办公室的勾心斗角;与配偶或情人冲突,财务问题,孩子经常玩游戏等等。
C代表在A的情形下你的感觉和你的行为。在A和C之间有一个B——就是我们对具体发生的人或事的思考、判断。模型如下:

这样你就会明白,不是A这件事一定会产生C的结果,A本身不会导致C,而是B导致了C,A只是诱因。所以,不是人和事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而是我们的思想和理念!
三种病态的思维方式
一是恐怖化的思维方式:你把什么都看成了灾难。思维模式就是“万一……怎么办”?
比如你去面试一个工作,你可能会想到:万一我回答不上问题怎么办?万一他们不喜欢我怎么办?万一我被人难堪了怎么办?你越想越多,你就越恐慌,未战而败。
二是应该化的思维方式。就是“我必须……”,“我应该……”。
这种思维可能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了,你的父母对你说:你应该对弟弟好一点;你的老师对你说:你应该五讲四美。到了今天,你对女票说:你应该优雅一点,你应该锻炼等等。
我常常对自己说:“我都学习了这么多的知识和方法,我应该不会紧张;我已经学习这么多驾驭情绪的方法,我应该不会有情绪化”。
多年来,我深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我想其原因是由于身体本能的舒适,人类天性中不愿意去深度探索和挖掘解决问题的智慧方法。另外,我不能清楚的认知这种思维带来的坏处。
我经常使用这种思维来打击自己,让自己产生内疚和后悔情绪。同时也会封闭自己,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而当你达到了“我应该”的标准时,你就开始了对别人的“你应该”,对别人要求严苛。
三是合理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就是把什么都觉得很合理,不可思议地将不道德或不得体的行为合理化,骗自己接受这种行为。
典型的表现就是:谁会关心?天还没塌呢?那又怎样? 比如没有得到晋升,求爱遭到拒绝,没有朋友,没有达到理想的收入水平等等都是合理的,把所有的失败都归因于外界。
10种非理性的人生信条
如果你老是用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去思考问题的话,就会陷入以下10种状态:
信条1: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你。因为太在乎会导致你对拒绝的强烈的恐惧感,比如说我绝不能让那些看重我的人轻视。如果你持有这种想法,要么你会四处讨好别人,避免冲突,而忽视了自己的需要;要么你就把自己装扮成一只刺猬,逮谁扎谁。其实你的更好的选择可以是这样的:“我希望你们喜欢我,尊重我,你们要是做不到,我也能忍受”。(恐怖化)
信条2:无法忍受在重要任务上失败,比如考大学、重要项目、重要关系。如果你让自己相信在任何重大事件上都输不起,你就不敢冒险,会墨守成规。还有就是无法忍受别人的批评,他们无法忍受出错,在一些小事上也斤斤计较,不依不饶。(恐怖化)
信条3:人和事都应该朝着我要的方向发展,要不然就太糟糕了,无法忍受。这是由于低耐挫性和对不公平的敏感而造成的冲动反应,会导致你半途而废,消极否定,逃避责任,缺乏坚韧。(应该化)
信条4:某件事出错了,肯定是有人出了问题。他们凡事绝对化,认为事情做得那么糟,肯定是有人不尽力,这些人善于把脏水往别人身上泼。(应该化)
信条5:我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总是抱着深深的忧虑。比如截止日期前完成所有的任务,公婆到访,拜见岳父母。(恐怖化)
信条6: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我必须立即找到这些方法。有时候完美主义造就了拖延症。(应该化)
信条7:在很多困境和责任面前可以让自己置身事外,心安理得。凡事都能找到一个合理化的理由。(合理化)
信条8:如果我事事不投入,保持若即脱离的关注,我会永远开心。很多人貌似参与了很多事,但其实他们只是坐在那儿,被动地观察。(合理化)
信条9:因为过去或者小时候发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造成了我现在这个样子,我努力也改变不了。比如:父母是酒鬼,他们老吵架,以此为借口,不求改变。(合理化)
信条10:这些坏人坏事就不应该存在,我真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他人他事会逼得你反应过激,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其实非常业余。(应该化)

比如你是个演讲新手,但最近你有一场重要的演讲,你很可能会把前面三类病态思维都用一下:“万一我搞砸了,没人听,大家聊天会怎么办?(恐怖化)
我应该能够做好公共演讲,我都是成年人,我用不着害怕。(应该化)
其实,这有多大的事,就是搞砸了也没人在乎。(合理化)
这样一来你就会一会儿害怕,一会儿自责,一会儿无所谓,精神极度的焦虑紧张。如果换种思维,即我想要做好演讲,但也不是非做好不可,其实我更喜欢演讲的过程,我想我肯定能从中学到什么。
因此,应对这三类病态的思维方式,即选择的权利。比如“我想要……”,“我更喜欢……”,“如果……就更好了”,“我选择……”。说到这,看过我之前文章的朋友就会知道,这其实就是第3选择的思维。请看之前发的文章――(情绪管理二)
如何让“更好的选择”成为习惯
光拥有基础的认识还不够,我们需要在生活中用大量的练习建立起这种思维模式的习惯。其中有四个步骤:
步骤1:反思自己的C(感觉和行为):我的感觉和行为是不是合适?
步骤2:认真审视自己的B是怎么把自己弄成了C的样子(过分的焦虑、愤怒、抑郁、内疚)。
(a)关于自己;
(b)关于他人;
(c)关于这种情形。
步骤3:如何反击和对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步骤4:用什么样的更好选择来替代非理性思维?
用“我想要……”;“我喜欢……”,如果……就更好了”。

最后,希望大家摆脱这三种病态的思维方式,并建立一些更好的思维方式。谢谢您的关注,如有帮助,写字不易,您可以选择打赏鼓励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