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一生,败在自负轻狂。轻佻则小看天下事,狂傲则低估天下人。因此,屈于时事,未能见用于君王。
楼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少时读课文,好读太白诗词,只觉朗朗上口,一泻千里。心中尽是钦佩,古人了得。
如今人到中年,见多了世事沉浮之态,知人间成败之机,方觉太白之不足。
性情轻浮不能进学,用心不一未能精深。
太白一生大志,在于作宰相,所谓出将入相平天下。二十岁出川,奔波四十年,可谓初心不改。
从效果上看,太白并未如意。终一生未当上大官,朝延也未用其一策。虽有追封,人已没去。
课文上讲因政治黑暗,故太白不得重用,无以报国。这自然没讲到重点,只讲环境外因,不说内因是力度不够的。
太白的诗词一流,千年一遇的辞章天赋。在经世致用平天下的军政才干上,却是平平无奇,顶多是乡野小吏的不入流水平。
太白有安天下之心,却无安天下之略。观其入京伴驾几年,未见有政论名篇流传,可知见地寻常。
人非圣贤安能无过,改之则大善。太白学识不足,本当求学求教,长进才干。但太白又喜纵酒高歌,逃于醉乡中。久而久之,四十年无进步,正因好酒贪杯误事。
小视天下事。事到临头则束手无策。
小看世上人。人间学问则难以长进。
观太白六十年人生,之所以不顺。因一个傲字进步不得,教训极大。
太白一生,学问上并非未下过功夫,只是未领会精妙不能变通,故不能建树。
五岁诵六甲,读百家。少时为小吏,学道术。中年学纵横术,当道士,诗名传天下。
从历史记载来看,李白各种基础知识是不缺的。儒家道家纵横家,都一一学过。只是悟性不足,未能领会精妙处。
同为纵横攻心之术,李林甫一招口蜜腹剑。上到玄宗,中到官场,下到仆役。无不摆的平稳,独相十九年,攻心之术可谓大成。
得天子心方为相,逢迎上意是混官场第一法宝。既想当大官,不会这点是不行的。
知人心上功夫不足,能办事也一生只为小吏。这种事古今太多,自古不缺办事之干才。
太白之所以一生不如意,在知心审势上下的功夫少了。
一切世界,唯心是造。君王之心,即是大势。
古代臣子之沉浮,大多因测不准君王心意,故贬迁一生不受大用。太白一生,也重复了这点。
论才,论学,论知。
太白在天下事上判断连连失误,以至后来几有杀头之祸。
未有安天下之才,故官员不举荐。
未有救时世之学,故君王不重视。
未有自知之明智,故几次遭时祸。
永王之乱,太白无足够眼力,结果卷入叛乱,一时世人皆云可杀。后来好不容易解脱,又想去投军,结果身体不行了。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
太白若早识己之不足,力求长进,何至于一生落魄无归。
无才只因勤未到,有才败于傲过头。
曾国藩之言,恰如其分。
太白名高千古颂,一生未济只因傲。
降伏心中傲,人生路自宽。
前人之失,后人当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