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习共同体”结缘,当从2017年3月在南昌听林莘校长上的一节绘本课《咚咚咚,是谁呀?》开始。那堂课,和我以往听的所有公开课都不同:桌椅摆成U字型,整堂课静悄悄,老师说话很少、声音也很轻,学生自己阅读绘本,孩子们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能解决难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呀!? 至此,我便在兜兜转转中与学习共同体接触两年多。
期间,不断尝试,不断犯错,不断反思……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经过这两年多的学习、实践与反思,曾经对学习共同体的很多疑问渐渐有了答案。很多时候,也只有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反复咀嚼,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当初的追问通过实践加反思,现在重新整理,重新咀嚼,才能慢慢消化与吸收。
什么是学习共同体?百度百科里的解释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它源于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在日本推动的教育改革。
当初我自己对“学习共同体”字面的理解是:“学习”就是通过他人教授或通过自己去习得相应的知识或技能,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至于“共同体”那大概就是有同一目标的一群人组成一个群体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这种“学习共同体”不仅可以存在于课堂内,也可以存在于课堂外,包括诸如通过微信、QQ、微博等形成的网络学习社群。像我们“嫩芽微诗社”当初做起来的发心就是希望孩子通过微诗的学习不害怕写作,另外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渠道的推广希望与家长、学校、社会形成一个支持孩子和帮助孩子成长的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这种望文生义的解释及与自己亲身的体验,内心忍不住一阵窃喜,原来,我已在不知不觉中利用“学习共同体”的模式进行着教育的改革,虽然是仅仅的一小步,但也甚感欣慰!
后来,通过阅读佐藤学教授的一系列的书籍、反复听林莘校长的讲座和多次的研习,再加上坚持实践,才渐渐印证了我的“望文生义”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至少我们走的方向是一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