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提问和鼓励
帮孩子留下更多回忆,让他们练习回顾重要事件——在车上、餐桌旁,任何地方都可以。你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当天的各种细节。有时候我带依依上课回来,爸爸会问她:“你今天在巧虎学了什么呀?”虽然我并不主张用“学了什么?”来向孩子提问,但是偶尔问问也没什么,依依回答:“巧虎回家了!”原来她脑海里回放的之后最后巧虎回家的镜头,当然,这是末应效应,我能够理解,经常向孩子提问回忆,一个整合记忆系统框架就在这些问题中搭建起来。
八、浮云原理
提醒孩子,感受来了还会走,它们是暂时的状态,而非长久的特质。为孩子意识到“觉得”和“是”之间的区别打下基础。当孩子感到悲伤(或生气、害怕)时,他们不明白这样的感受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因此你要帮他们说:“我现在觉得很悲伤,但是我知道我待会就会开心起来。”但是不要因此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孩子对遭遇的创伤感到恐惧怎么办?》一文中有讲到具体案例。
九、情绪调色板
帮助孩子关注内在的感觉、意象、感受和念头。帮助孩子了解并谈论内心世界。通过提问来引导他留意身体感觉(“你觉得饿吗”)、心理意象(“当你想到奶奶到家时会出现什么画面”)、感受(“积木倒掉的时候真让人难过,是吗”)和念头(“明天姐姐过来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十、第七感
通过第七感练习,孩子能够学会让自己平静下来,按自己的意愿分配注意力。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学会平静下来,放松呼吸,短短几秒钟就足够了。让孩子平躺下来,放一个玩具船在他肚子上。教他做缓慢、深长的呼吸,让玩具船随着呼吸起伏。这个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孩子还小。让他体验到镇定、安静平和的感觉就行了。
十一、亲子互动
在家庭中制造欢声笑语,这样孩子将与最亲近的人享有积极、满意的人际体验。让孩子当头儿,跟他玩,咯吱他,跟他一起大笑,爱他。把东西叠起来,再推到。敲击锅碗瓢盆,去公园,滚皮球。在每一次与孩子的互动中,只要你全身心地关注孩子、配合孩子,你就能在他的头脑中创造爱与人际关系的积极期待。具体很多亲子游戏可以参考《在家就能玩的感统训练》,以后我还将分享不同训练目的的小游戏。
十二、共情力
终于讲到共情力了,把冲突看作机会而非障碍,利用冲突教孩子一些必需的人际技巧,比如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读懂非语言信息、修复关系等。跟孩子讨论分享和轮流的概念,不过不要对他们期望太高。接下来的几年你还有很多机会教他们社交技巧和规矩。现在,如果他与另一个孩子发生冲突,那么帮助他表达自己和对方的感受,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然后引导他们转向一个好玩的新活动。
每一次孩子发生情绪波动或者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我从来没觉得这是一个“麻烦”,相反,我都觉得这是一个“契机”,可以和依依讨论点什么,所以,即使是用科学的教养去养育孩子,我也从没有正儿八经给家里谁上过课,要知道,这身份,境况都不太合时宜,但是,当你把这些方法都根植于生活的细节之中,你会发现,生活随处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