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想体验生活,就去坐绿皮火车。
也很少机会去体会长长的悠然的旅途。带着目的性出发的每一次,恨不得可以有顺时转移的能力,无限的缩短过程的时间,就是效率最大化得体现。
紧赶慢赶,那一次还是没有买到合适时间的高铁,最近的只有一列K字头列车,否则就要去郊区的车站(算了一下要耗费更多时间,其次实在是懒得跑),无奈之下做了没有选择的选择。果不其然,毫无意外的晚点了,看到列车的标识变为晚点的红标时的,心情也是降到冰点。
然而也是在那一次之后,我对它有了不同感受。
比如现在,我正坐在绿皮火车上码字。车票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而且提前了几天(k字列车的车票似乎更为紧张)。
两个小时的车程,仿佛做了回溯十几年的时光机。
一边三座的长椅,一边两座的短椅,中间都没有扶手,大家就这么挨着坐,冬天得衣服宽阔,不大空间更是挤的满满,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就近了。聊的开的,下车之前或许已经有了两三萍水相逢之友,加了微信,或者在共享的小桌板上打了那么几轮的牌局了。
耳畔熟悉的叫卖声,似乎是从记忆中抽出来的,"瓜子、零食、饮料有需要吗"年轻的售货员推着零食的缓缓经过每一个座位。不慌不忙,似乎最后的目的不是这一趟能卖出多少货物,而是伴随着列车的轰鸣声,走完这长长的过道。没买到坐票的旅客的轻巧避让,一次又一次,也在来来往往上下的旅客中寻找着空座。
尤其在停车时,更显的这绿皮车生动可爱,不似高铁没有生气的平稳,绿皮车总是会发出"突…突"的声响,像是一位奔跑了许久的人,喘着粗气停下休息。车身的颤抖传递到每位旅客的身上,大家一起前仰后合一番,直至停下。
从无锡到上海不过百公里的路程,高铁四十分钟就可以到达。坐在绿皮车上,却能清晰的体验到时光的轨迹,着窗外的光景,从天明到日落,一种生命的流逝的立体的象就这么摆在了你的面前。可惜,现在的我们似乎都不习惯这种微妙的亲近,面对面的座位间却少见面对面的交流,哪怕是倚在人与人的紧密空间里,也是低下头关注自己手上捧着的什物,建构起一个隐形的四方牢笼,关上自己,也关上别人。
于是那种叫卖的吆喝,那不知从何而起的交谈,那窗外的草木田野,更显得珍贵了。
珍贵到也许某一天,只剩记忆的斑驳片段了。
孤 孤
记于2018年冬至的K527列车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