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到第七章:一、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引起的忧虑,阅读时间189分钟。
道光皇帝是不想听到“求和”这个词的,从始至终都是能打赢一定会打。促成他老人家意志转变的,是一封浙江巡抚的奏折,也就是史学界非常有名的“十可虑”,从这里不得不说,他对现实的分析有一定合理性。另外全文没有一个“求和”的字眼,只是通篇看完有那种倾向性。你从这里不难看出,官场上混出来的都是油的不行的老手,算计皇帝,算计同僚都十分精明,同样也拿不出多少精力去应对外部压力。
我们说了这么多人,他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苟且求和的,要么是对当下有一定分析,去主动求和,要么是打了一仗觉得实力差距太大,才被迫求和,昨天提到的那位颜伯焘是后者,后面就任两江总督的耆英属于前者。提到这位皇亲,我们要客观一点,不能说他在《南京条约》上签字就把他打为卖国贼。
这里要插一句本书之外的话,此时英国那边正在爆发宪章运动,工人待遇差,就上街跟政府闹,跟资本家闹。对此咱们历史书上说的是资本家黑心,克扣工资啥的。实际上在之前读过的那本《近代欧洲的霸权》就提到当时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工业制品被疯狂压价,利润降低了,肯定就发不出工资。解决的办法有很多,继续拓展市场就是其中一种,所以我们看英国挑起鸦片战争是不是也能听出弦外之音呢?
明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著名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