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两色,简单的线条,这便是书法在我心中的初印象。
大概是九岁左右,字还认不全的我就被送去学写毛笔字。字帖上的字都是用线描好了边的,如果能够把字写进边框里,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就证明写的好,能够得到老师表扬。
年纪小但胜负心很强的我用毛笔尖沾满墨汁,把练字当成了涂色游戏,很好的覆盖了线框内的空白。远看有模有样,近看一塌糊涂。也因此,根本没学会书法的运笔,更不懂其中的精髓。
日复一日的练字过程,让我觉得书法真的是艺术中非常无聊的一个类型了。
什么是好的书法,该如何理解那些书法,书法家有哪些创新…这些在我小时候的书法课上都没有学到,只是听了很多遍王羲之勤奋到把水池染黑的故事,认定了书法是一件需要机械化练习的工艺。
一开始就被禁锢了创造力,谈何喜欢。
不知道大家的书法初印象是怎样的,小颂真的是走了一大圈才终于发现书法的魅力。
因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书法也成了我日常需要研究的对象。神奇的是,书法是一种你一旦开始了解,就会爱上的艺术。从不懂到学会欣赏,慢慢改变了曾经的偏见,书法中蕴含的宏大世界,让我觉得十分有趣。
中国书法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漫长的岁月中,涌现了如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这样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宝贵遗产。如果我们年轻人对其视而不见,不知苏、黄、米、蔡,不辨欧、颜、柳、赵,真的有点浪费。
现在流传下来的许多民国时期优秀书法作品,大都不是出自书法家,而是文人甚至军人。民国时期许多一级上将包括冯玉祥、李宗仁、吴佩孚、何应钦、张学良等,虽然人生履历不同,但是书法造诣都不低:冯玉祥楷、行、隶、篆样样精通、李宗仁碑帖造诣精深、何应钦书法以清秀为质,笔墨多柔美…
究其原因,是他们在青年时期就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坚持毛笔练字,将书法融入日常,才能在后面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对比现在习惯电子设备甚至有些提笔忘字的我们来说,是不是有点可惜呢?
这不是中国书法的损失,这将是我们自己的遗憾。
曾和朋友去琉璃厂逛街,不用进店,只是在街边欣赏名家匾额就受益匪浅了。各商店的匾额都是名家所书,字体不一,只能用琳琅壮观来描述其中的精彩。
《琉璃厂小志》曾记载:
“茹古为翁叔平所写,浑脱潇洒,老气横秋。松华为徐颂阁所写,圆润紧凑,超然绝俗,循其笔迹,系宗多宝塔,而运笔浑脱过之。清秘为阿克敦布所写,神气十足,结构精密,四脱胎於九成宫,然运笔潇洒过之。
松古为胡浚所写,胡为近代写家,天津人,法宗颜之麻姑,笔力雄伟。他如徐东海之静文斋,华璧臣之虹光阁,朱益藩之信远斋,或祖欧黄,或宗颜赵,堪称北平匾额精华之集萃。至於恽薇蓀之写苏,唐驼之写欧赵,冯公度之写颜柳,张海若之写北魏,尤足珍贵绝伦。”
只是一个匾额就充满意趣,何况整个书法世界呢。
精彩,这个词我以前从未和书法联系到一起过,但是它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看到这些韵味十足的匾额,我会想象如果都是统一的样式和字体,该是多么无趣、没有灵魂。
这让我想起了王羲之的《兰亭》,他创作的过程应该是十分尽兴的吧。“惠风和畅,游目畅怀”不正是风骨所在么。后世去欣赏这幅字,依然能感受到王羲之当年的意趣。
台湾当代学者、美学家蒋勋说,“王羲之,把汉字从实用的功能里大量提升出‘审美’的价值,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界定。”
写的人快乐,所以看的人也快乐,这也是“美”带来的效果吧。
这成为我开始喜欢书法的另一个原因。不仅是因为它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还因为它能够在浮躁的现代社会给予我许多内心真正的愉悦。和运动、音乐或是阅读一样,欣赏书法的过程本身就令人感到快乐,而且是一种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真实的快乐。
毕竟,人总是要做一些无用但有趣的事吧。就像梁实秋说的“闲,要有滋味,忙,要有价值。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书法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它不是古老又刻板的传统文化,而是可以与现代生活精神契合的艺术。
来颂巣定制书法的朋友有着各式各样的原因:有人很酷,给自己定制了“人间不值得”;有人很暖心,为旅居国外的父亲定制了“寿”;有人给孩子定制了“无畏”,希望他可以更有勇气的探索世界…
书法的趣味也正是在此,它寄托了精神,延展了生命,是真正的“见字如面”。
或许,我永远都写不出一手好字,但是面对这样有趣的艺术,先学着欣赏不就够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