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读书笔记之《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
今天我阅读的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的新作《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
在这个书名里,最醒目的两个字是“情绪”。
情绪在今天真是个热门话题了,我们常说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遇事不要太过“情绪化”。
很多朋友在工作中要付出“情绪劳动”,就连男女朋友相处,现在也要讲究个“情绪价值”了。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在谈论情绪的时候,我们对情绪的看法多少带有一点负面的色彩。
说要做“情绪稳定”的人,是因为情绪经常是波动的,需要我们花些精力来平复它。
想做“情绪的主人”,是因为现实中我们常常反过来被情绪主导,没法做出理智的决策。
“情绪化”当然也不是个好词,指的是喜怒无常,又常常过分激动。
像“情绪劳动”“情绪价值”这样的概念,也多少带有一点负担感,就好像我们总得调动情绪来实现什么现实的目的似的。
“情绪”明明是个中性词,可是到了日常生活的语境里,它却越来越成了一种有待解决的问题。
这可以说是我们时下的一种文化现象了。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应对情绪,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愉快,甚至是更充实、更幸福呢?
这就是今天的这本书尝试回答的问题。
关注心理学知识的朋友对本书作者彭凯平教授应该不会陌生。
他是积极心理学在咱们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者和倡导者之一。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里一个很年轻,也很有生命力的分支。它关注的是一个人人都关心的课题:人类的幸福生活。在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上,早期的研究者主要关心的是困扰人们的各种心理问题。
当时的人们一想到心理学,就想到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似乎只有遇到了严重的心理困境,才需要向心理学家寻求指导。可是到了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把目光投向了人类心理的积极方面。
他们主张把人类的幸福当作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用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积极的心理体验。
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发端。
在今天的这本《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里,彭凯平教授就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来教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绪问题。
这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讲的是应对消极情绪的方法,第二篇讲的是获得积极情绪的方法,第三篇最有意思,它的标题是“道德情绪”。
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界定,同理心、感恩、敬畏、升华、良知,都属于“道德情绪”的范畴。
道德情绪是一种比单纯的喜怒哀乐更加复杂和高级的情绪体验,它不只能让我们活得开心,更能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意义感。
这种意义感是幸福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