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更加敬佩地觉得“瓦”实在凸显人类(特别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一项伟大发明。小小的瓦片,实质是用泥土烧制而成,过程是极其简单(亦不容易),但却是不平凡的,是很考验技术的。
首先是把两三种土(主要的是一种地下挖出的粘性比较强的白泥土)和起来,使其能粘成团,往往采用牛和人踩踏和泥;然后是用一种木制的专用工具用和好的泥把瓦制作出来,是一种类似于桶的样子的工具。刚制作好的瓦是还有一定柔软度的,必须将其放置于太阳下晒干。第三步便是烧制,应该说烧制是极其关键的一步,他决定瓦之所以为瓦的命运。倘若烧制不成功,便只能算是损失了。前期投入的精力算是白费了。可以说烧制成功土便是瓦,不成功土便还是土。烧制瓦的专用大火炉,也是专门用土砖砌成的,称为瓦窑。只记得小时候爬到过窑顶上去玩过,映像中每一个瓦窑像都是一座小山似的,知道中间是空的,瓦便放在里面烧,是用煤炭烧的。现在想来,应该是和中国大多的瓷器一样的烧制原理。不过烧制的具体要求和技法应是没有瓷器那样严格的。烧制成功后的瓦,便销售给要盖房子的人家了。搬运的过程中当然需得轻拿轻放。
我在小时候有幸见过其制作全过程,那时常去参观玩耍,现在已经记得不大清楚了。并且因是很久之前的事情,对于当时瓦的价格之类的因为自己太小也不知道。明确知道的是现在很多地方的建筑已经不用这种瓦了,村里也没有了烧制这种瓦的地方(一般称为瓦厂),也不清楚其他地方的瓦是不是不一样,又是怎么制作的,但我想或许大同小异。不知未来这种瓦会不会消失,恐怕是在所难免的。
瓦具有不惧狂风暴雨,不畏烈日炎炎的精神。
一片瓦也许看起来显得很脆弱,但在盖房子时,他们一片接一片,一片压一片,精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生的稳定力十分巨大,一般情况,风吹不动。只要不是特别大的打击力,瓦都不会破损。瓦盖于房屋最上层,是最先接受雨水的地方,由于是烧制而成,不畏雨水。建的房屋屋顶也有倾斜度,所以排水效果也是极佳的,雨水沿着瓦沟顺势在雨下时就随时排了,不会有残留。更何况一年365天,不会每天都是晴天,也不会每天都下雨。阴晴之间,风霜雨雪之中,瓦都在房顶巍然不动,着实令我敬佩。
瓦盖的瓦房,凉爽透气,住起来也算是舒适的。
——黑木兆督
2018.7.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