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作者: 书生慧慧子 | 来源:发表于2017-11-19 21:34 被阅读0次

    每次听到英文歌Amazing Grace(《奇异恩典》)都会被那悠扬的旋律和美妙的歌词打动,虽不是基督徒,却也感觉受到精神的洗礼。特别喜欢的两句是: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曾经迷失,今被寻回;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曾经目盲,重又得见。

    “曾经迷失,今被寻回”是怎样的幸运,“曾经盲目,重又得见”又是怎样的极致喜悦呢?当然,此处的blind不仅仅指“目盲”,而是更可怕的“心盲”。《奇异恩典》歌颂的是基督徒心中上帝的力量,而扫除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盲最终还要靠我们自己

    因为心盲,上司不了解朝夕相处的同事,老师不了解相处多年的学生,朋友不了解彼此真实的情绪,而贻害最深的,是家人之间的心盲,特别是父母不了解自己养育多年的孩子,在种种不健康又不自知的家庭关系和沟通方式中使自己以为是最爱的人遍体鳞伤。

    前几天,和一个好朋友聊天,说到她给2岁女儿看什么书。她说,我把她总是看的那几本书收起来了,要不只看那几本,买那么多书别的都浪费了。

    因为关系很好,我当时是毫不掩饰地露出了惊诧脸的,对于经济条件很不错的她,竟然因为心疼书本资源的闲置而强行改变女儿喜欢看的书!

    被誉为“国际心理学家”的弗兰克卡德勒提出了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中会造成分裂的四种常见错误,武志红老师称之为四个家教“磨难”:

    一、否定自然,比如嘲笑孩子生理期发育;

    二、否定自我,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独立人格,只想“塑造”孩子,比如我的这位好朋友;

    三、否定生命,说“还不如不生你出来”之类的话;

    四、否定领导力,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忽视孩子的自身意志,特别是女孩。

    这些残忍的否定都可以视为心盲,哪怕孩子已经大喊着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了,大人们还是会固执己见地说,我是为你好,你说的并不是你想要的,我说的才是

    站在一个理性旁观者的角度,就可以看到这种逻辑多么荒谬,当它发生在亲子关系中时又是多么可怕。

    我很赞赏妹妹对外甥的包容和理解。我外甥是比较固执的小孩,他会因为喜欢《赛车总动员》电影里的主角麦昆而每周末要求去大润发超市,只为去看一遍超市里的麦昆车。尽管,他家里已经有了各种材质的麦昆车(和近百台各种车)。

    但我妹妹还是会依着他,让他一遍遍看想看的车。可是每次去超市的玩具区,也总会看到很多没那么幸运的小孩,他们的要求在大人的眼里就是空气。

    前两周的一天,在超市见到了一个头部缝针的三四岁小男孩,可能因为有伤的缘故,有四五个大人陪着他。他看到了在展示的轨道车,就嚷着要玩,大人拗不过他,让他玩了几下,然后,就眼见着他被大人拖走了——尽管他的双脚还全力伸向玩具车这边。

    过了一会,可能是他的意志占了上风,大人们又把他带了回来,问他想买什么车。他说要刚才的轨道车,一位奶奶年纪的人看了看盒子又给放了回去,说“这个不好玩,咱们买别的”,然后只见小男孩委屈地说“好玩”。

    每每见此场景,我都宁愿大人们说的是,这个太贵了,咱们买个便宜点的,或等我上网给你买(如果确实因为经济不允许的话);而不是在孩子明明沉浸在手头玩具里的时候,抢下来告诉他,你喜欢的东西不好玩,我来告诉你什么好玩。

    你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断的时候,才是看见了也尊重了他的真实存在;而你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时,你是盲的。


    「无戒365写作训练营」日更第28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I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wb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