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五·三三】
或问:“梅定九先生诗云;‘乾道炎三伏,坤灵乐四游。’作何解?”余按《史记》秦德公二年“初伏”注:“三伏始于秦,周无伏也。”刘熙《释名》云:“金气伏藏也。故三伏皆庚。”王大可云:“三伏者,庚金伏于夏火之下。金畏火,故曰伏。”惟“四游”不得其解。后见《尚书考灵耀》曰:“地体虽静,而终日旋转,如人坐舟中,舟自行动,人不能知。春星西游,夏星北游,秋星东游,冬星南游。一年之中,地有四游。”此定九先生之所本也。
梅定九,即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梅文鼎毕生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的天文和算学知识,并且推进中西天文学的融合。梅文鼎在著作中,再次阐明了已失传的古代历理。传统天文学中的许多方法,他又写了《交食》、《七政》、《五星管见》等书介绍第谷(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年12月14日-1601年10月24日,丹麦天文学家和占星学家)式的西方天文学。梅文鼎在另一部著作《历学疑问》中,论述了中西历法的异同,并将许多西方天文知识纳入中国古代学术体系中,如他称西学的“地球寒暖有五带”,即《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说”。他自撰的《勿庵历算书目》有天文数学著作七十余种,包括数学著作二十余种。《梅氏丛书辑要》六十卷,其中数学著作十三种共四十卷等。
乾道,音qián dào,是指天道、阳刚之道。出自《易经·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南朝·梁简文帝《马宝颂》:“乾道应,坤马来,度玉关,升玉台。”唐玄宗《春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殿学士探得风字》诗:“乾道运无穷,恒将人代工。”清·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大彖》何不言万物资始(资始:指事物起始所凭借者)各正性命,而必系之乾道变化之下?”
三伏,三伏天的省称。三伏天,是每年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明·陈三谟《岁序总考全集·一年二十四节气详解》“小暑六月节”条的说法是:“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通俗说就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俗称“三伏天”。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对应现代阳历,三伏天一般从七月中旬开始,到八月下旬结束。“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进入三伏天,气候炎热,尤其是中伏最热,故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
坤灵,音kūn líng,释义:1、古人对大地的美称。《九成宫醴泉铭》:“鉴映群形,润生万物。同湛恩之不竭,将玄泽于常流,匪唯乾象之精,盖亦坤灵之宝。汉·扬雄《司空箴》:“普彼坤灵,侔天作则。分制五服,划为万国。”《文选·王延寿》:“据坤灵之寳势,承苍昊之纯殷。”张铣注:“苍昊,天也。”2、大地的灵秀之气。《旧唐书·后妃传下·玄宗元献皇后杨氏》:“故妃弘农杨氏,特禀坤灵,久釐阴教。”3、大地之神灵。唐·王勃《九成宫颂》序:“在地班形,珠阙镇坤灵之野。”金·元好问《太室同希颜赋》:“鳌掀一柱在,万古压坤灵。”《石门颂》:“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
四游,音sì yóu,释义:1、古人认为大地和星辰在一年的四季中,分别向东、南、西、北四极移动,称“四游”。《礼记·月令》题解孔颖达疏引汉郑玄注“考灵耀”云:“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游者,自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极。地虽西极,升降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春末复正。自立夏之后北游,夏至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下,至夏季复正。立秋之后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升降正中,至秋季复正。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上,冬季复正。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2、指四季,四时。南朝·齐·谢朓《酬德赋》:“悲夫四游之代序,六龙骛而不息。”3、即四极。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宋书·颜延之传》:“浑四游而斡五纬,天道弘也。”清·钱谦益《效欧阳詹玩月》诗:“金波穆穆映八表,天门荡荡开四游。”
秦德公(前710—前676),嬴姓,名字失传(有说名佳),秦宪公之子,其母名叫鲁姬子,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77—前676年在位。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其子公子白受封于平阳(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未能继位,其弟秦德公继位。秦德公有三个儿子,长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前676年,秦德公去世,葬于阳,长子秦宣公继位。
秦德公二年(前676),秦德公下令在秦国历法中设立伏日,并下令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据说农历六月三伏天的说法就起自秦德公时期的秦国。伏就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产生伏天的说法以后,人们一听说入伏,就会想到盛夏来临。伏天盛暑天热,容易致病,人们要想办法避暑、少动,自我保养的意识提高许多。在此之前,秦国没有伏天的说法,周朝和其他诸侯国也不存在;在此之后,人们特别重视伏天的来临,汉朝初期,朝廷甚至明确要求各地根据本地的自然气候条件选择伏日,不必求同。当时的人认为热毒恶气会产生蛊,需要用狗血禳除。于是秦德公命令把狗杀死肢解,将狗的肢体悬挂在城邑的四门,用来驱厉鬼、避邪气。同年,秦德公去世,终年三十四岁。
刘熙(生卒年不详),字成国,北海郡(今山东省昌乐县)人。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举孝廉出身,起家郎官,累迁交趾太守。建安年间,避地于交州。著书立说,传授学问,弟子包括程秉、薛综、许慈。建安末年,去世,著有《释名》、《谥法》、《孟子注》。其中,《释名》是我国重要的训诂著作,对于后代有很大影响。《孟子注》,今已不传。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释名》在吴末已广为流布,为学者所重视。对后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影响很大,同时也是研究汉语语源学的要典,其体例仿照《尔雅》。《释名》产生后长期无人整理,到明代,郎奎金将它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称《五雅全书》。因其他四书皆以“雅”名,于是改《释名》为《逸雅》。从此《释名》又别称《逸雅》。《释名》共8卷。卷首自序云:自古以来器物事类“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说明刘熙撰此书的目的是使百姓知晓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含义。所释名物典礼共计1502条,虽不够完备,但已可窥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
“金气伏藏也。故三伏皆庚。”袁枚此说来自《广韵》,原文:“伏,匿藏也。伺也。隐也。历也。《释名》曰:‘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而根据徐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7月版)及笔者检阅,《释名》中并无此文。说明袁枚未读过《释名》。而在唐·欧阳询等著《艺文类聚·卷五·岁时下》有记载,原文:“历忌释曰: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於立秋,以金代火,金畏於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也。”大意是说,在五行的学说里,春天是属木,夏天是属火,秋天是属金,冬天是属水。而古人“干支历”中的“十天干”也分五行,其中,庚就是属金,而五行中火克金。三伏天是最酷热的时候,金气就会潜伏,所以就要在属金的庚日入伏。当过了三伏,火气减弱,金气才会慢慢显现,此时便进入秋天。
王大可,无考。
《尚书考灵耀》,一作《考灵曜》。耀与曜通。谶纬类典籍,汉代无名氏撰。汉代《尚书纬》五种之一。亦名《尚书纬考灵耀》。关于书名之义,赵在翰《七纬·尚书纬叙目》云:“七政行天,两仪斡运,测星耀灵,时成不紊。”又云:“立九野之道,四游之极,得而考焉,《考灵耀》次之。…‘灵曜”,指天上的日月星辰而言,考察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故名《考灵曜》。其中包含着一些古代天文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有清·乔松年辑《纬捃》本、日本《重修纬书集成》本。
闲言碎语:
《广韵》所引的“《释名》曰:‘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流布颇广,虽有前人考证《释名》中并无此文,但不少人依然引用,以讹传讹。由此可见,凡转引他人所引者,必须核查原文,否则,将难免在他人之错的基础上,一错再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