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 织过岁月的长河,她一个人扛住土布_腾讯视频
东阳土布丨据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在明代,东阳人就已经开始织土布,民间纺纱织布十分盛行,素有“千家夜机鸣,万户纺纱声”的说法。阳土布属纯手工制作,冬暖夏凉透气性好。其制作过程要经过绞棉花、弹棉花、纺丝、浆丝、拢纱、经(音“跟”)布、载布、棕布、织布、漱布等几道工序。东阳土布花色多样,有桂花布、井字花、小八卦、鸡眼布、油麻芯布等几十种之多。
我们开车到镇子上时,爷爷早已经骑了小电驴来接,就这样,顺顺利利地见到了王松卿奶奶和她的土布世界。四层的小楼,一楼是土布,二楼是土布,四楼还是土布。
匚 机杼声里的光阴岁月
王松卿今年已近六十,生命中四分之三的时间,都与土布相伴。每每有人找上门跟她说道土布,她都是满满的开心,对于我们一行的拜访也不例外。
回忆起土布的“光辉岁月”,她说在过去那个很多人都要下田干活的年代,土布自带的冬暖夏凉透气好的特质,让它深受人们喜欢。于是,大家不光在女儿家的嫁妆里装上厚厚一打土布,连孩子出生的第一件“装备”也是土布,甚至还有“谁家土布多,谁家就是大户人家”的说法。
那个时候,许多人家的主妇都兼着织娘的身份——早上爬起来第一件事是织布,等到天光大亮了,再去田畈干活,晚上回来继续织布,一天差不多有八个小时都在织布机上忙碌着,所以那个时候,人们身上穿的,也多是自家布料缝制的衣物。
王松卿小时候就喜欢爬到椅子上看妈妈织土布,越看越喜欢,越喜欢越对织布跃跃欲试,试过之后,又更加喜欢,于是,这一“爱好”便坚持到了现在。
匚 织布技艺始终不放
织土布的工艺有些许复杂,要经过纺丝、浆丝、笼纱、经布、载布、棕布、织布、漱布等好多道工序,王松卿说,每一道都不能缺了耐心和细心。
比如有时候一个不留神,其中有一根丝线拉得不够牢,织下去就很容易断,而线一断则意味着必须停机“检修”,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影响到织布进程,因此,再熟练的织娘,一天下来能织个五、六米都算是不错了。
再问手工织布与机器织布的区别,王松卿的笑意中似乎多了点无奈:“……手工一天织最多搞七米,机器能搞几十米。”
不过王松卿的布织得密,也厚实,土布的花纹都是她自己琢磨着排列的,因此跟别人家的“出品”看上去大不相同。
匚 只一人扛此大旗
但这份“机器”和“手工”出品中的巨大数量落差,终究是极大地影响了“织艺继承”。在东阳,过去“家家机杼声”的现象早已消失不见,到如今,更是仅剩王松卿一个。
于是,在推广土布这件事上,王松卿更加不遗余力。为了打开土布的销路,她还研究出了新意——将土布做成包包、款式时髦的衣裳等,遇上集市、农博会,便带着作品去……或许是“有心人,天不负”,王松卿的土布卖得出乎意料的好。
不过,织布毕竟是个体力活,年岁渐大以后,王松卿也开始感到力不从心,用老人家自己的话说:织布的时候整个人都投入感觉不到疲倦,但从织布机上下来就没有了力气。于是她坚持每天都去织上一段时间,生怕手疏了或休息太久就力乏了。
现在,王松卿越来越经常地,会把母亲传给她的那块见证了600年历史的土布拿出来细细翻看。我们猜,她内心一定是在期待着,有一天,这块布可以从她手上再往下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