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950429/6651b5f49dc21cc9.jpg)
最近和辅导员在一起交流,谈到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有一位入职时间一年多的辅导员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辅导员就如同学生的“堤坝”,当学生的一些情绪铺面而来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把他们拦了下来,变得舒缓下来,放慢了节奏和速度,经历过一次次锤炼,更加体会到辅导员的不易。
是啊,高校辅导员始终处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线、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线,他们有的也是刚刚从学校硕士毕业走上岗位的,对于辅导员这个职业也是充满了困惑,一边摸索一边成长,也变得坚强,成为了堤坝。
辅导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素质能力。
辅导员要聚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领域、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着眼重点难点问题,把基础理论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提升素质能力水平。
学习的范围比较广,要多读书,要多熟悉和了解形势政策的基本知识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知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危机事件应对等相关工作领域的理论和知识,还需要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开展好学生工作的重要依据,你在和学生教育引导的时候,有理有据,有法可依。
辅导员要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读书学习中成长提升。
辅导员需要持续培训,不断拓宽工作视野。
从学校到学校,是大部分辅导员职业生涯的第一步,缺乏来自社会的“拷打”,也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从“受教育者”向“教育者”的转变。
如果在一个相对来说好的学院,遇上一个比较好的团队,有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前辈”带一带,在辅导员职业发展路上可能就会少走弯路,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相反,如果不明白工作的重点,也不清楚未来的发展路径,仅仅就是完成工作,工作的局限性、重复性会让自己过早产生职业倦怠感。
要积极参与线下或者线上的工作培训,多听听一些同行前辈、标杆的先进工作思路和实践,多去借鉴一些好的思政工作方法,多站在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
不管学校组不组织,自己要主动去参加一些培训,教育部思政司的微信公众号就连续推出了很多辅导员大咖的思政讲座,只要花时间微信扫描,就可以进入到学习页面。
职业培训是为自己的,是一种内涵提升路径,更是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基础。
辅导员需要提炼总结,不断强化推陈出新。
每一个辅导员,其实都有自己的工作特色和品牌,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更要结合所学专业、所在学院学科背景,找到思政教育的切口,并将其融入到日常事务管理和思想教育中。
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来自于对这个岗位的清晰认识和美好愿景。
我们看到全国最美辅导员、年度人物的事迹,看到全国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项目的获奖,看到辅导员思政专项课题的评审,看到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工作案例、精品项目等等的获批,这些都是来自于辅导员平时工作的积累,这些内容同样具有“含金量”。
年轻的辅导员可能觉得获得这些都不太可能,可是如若我们平时不注重工作积累,经常做一些复盘和思考、研究,怎么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品牌和成果呢?
一切都是可能的,从校级层面开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我相信推陈出新的效能会大大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强。
高校辅导员工作繁重而充满挑战,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涌现,而辅导员就是第一线迎接学生问题的“堤坝”。
既然是“堤坝”,那就要强化自身基础,夯实稳,筑牢靠,修缮好。
要及时地拦住,刹住,去化解一些矛盾、舒缓一些情绪、解决一些问题,在一桩桩和学生相关的案例处理中积累经验,提升水平,也会从中认识到这份工作因为和学生的成长相关而无上光荣,体会到学生短信微信的回应和反馈而倍感欣慰。
是什么让辅导员能够坚守岗位,成为堤坝?
唯有热爱和坚持,唯有一股愿意去陪伴、见证、鼓励学生成长的力量,高校辅导员一起在路上,一直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