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徽因,世人已写了太多太多。
都说她是一民国奇女子。奇在多方面,才气、美貌、爱情、友谊等等,随便抛出来一样都能羡煞旁人。可她却一不小心拥有了全部,似乎上天太不公平,将原本属于众人的眷顾都给予了她。不仅如此,诗人,作家,建筑家的头衔诠释了她的多才;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故事更是传颂成一段佳话。
1955年,林徽因病逝于协和医院。金岳霖在其葬礼上留下这么两句悼词: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算是对林徽因如此诗意盎然却又曲折艰辛的一生最完美的诠释。
可正是这样的一个才华绝代的女人,直到今天我才有幸读到了她让他人写的的自我介绍。当时,我把看完的感悟凝结成一句话,搭上林徽因的配图发到朋友圈,希望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到这样一位才情兼备的先生。可是反响寥寥,正值新春的喜悦,家庭团聚,走亲访友,遍历河山,恐怕也只有我这等无趣之人才会有闲暇功夫来阅读这位已逝之人的传记。
本想以闲情雅致自居,细细想来,自己本就是在书堆里无意中翻见的先生的传记,也只是被封面先生的照相所吸引才起了兴致,庸俗之人,谈不上什么情怀,谈不上什么雅致,有的不过是大把的时光和一点妄想透析八卦(常有耳闻,林徽因与徐、梁、金三人的关系,这次阅读也是有点窥探他人隐私的八卦心作祟。)的心罢了。
记得以前看过一句关于梁林二人的爱情名言:
“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的回答了吗?’”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是假,至少在张清平老师的这本《林徽因传》里没有找到。当然我也不是研究学者,对于这个真伪无从考察。兴许只是世人借用了两人的名号来谱写这么一句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宣言。就像我们常常借助鲁迅、马云等名人的名号一般。
不管是真是假,至少在书中,在这段历史中,我看到了林徽因确实用她的一生精确、独到、优雅地做了这个回答。尽管最终梁思成在徽因逝世后选择再婚,但这却无法阻碍在徽因生前,他们的爱情可歌可泣,相濡以沫,惊天动地。
乃至于徽因去世后每年的四月一日,梁思成总会高举酒杯,敬天地,敬日月,高呼一句“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林徽因和梁思成二人从小青梅竹马,身份背景相似,可谓是门当户对。
徽因是杭州林家的大小姐,父亲林长民早年游学日本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身居国民政府要职。尽管后来父亲再婚,娶了二房,但由于徽因天资聪慧,长相娟秀,擅诗词懂英语而受到父亲器重和疼爱,16岁那年,父亲被调遣到国外的时候顺道带着她一起游历欧洲,也为她将来从事建筑学研究埋下了种子。可是父亲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却十分糟糕,以至于林徽因从小就处于这种异常尴尬的家庭氛围当中,长大后也为维和这复杂的家庭关系而吃尽了苦头。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梁启超自不必多说,当年维新变法救国的核心人物。思成在其教育下精通英语,懂绘画,擅写作,性格待人平和却又坚毅不拔。每每在文中读到,梁任公寄于思成的信件或是直接教育思成的话语,都感到无比羡慕。这本书另一个巨大的收获非读到了一个鲜活的梁启超莫属。教科书中读来终觉浅,回想以前的历史,结合平日里了解到的知识,总感觉梁启超只是一个留着鞭子的古人。这次才看到鲜活、多面的这么一个人。作为一个父亲(于思成、思永等子女),一个爱国文人(于国家),一个心直口快正义之士(于徐志摩、陆小曼的婚姻致辞),他把这多重身份调解的恰到好处。似乎此刻他由一副肖像华丽转身变为血肉之躯跃然纸上。
正是这样两个家世显赫、才华出众的年轻人,在父辈的撮合之下,走到了一起。从此之后便谁都离不开谁了。
这应该就是爱情该有的模样吧。乃至于,看完全书我禁不住大喊一声“如果我是林徽因,我也会选择梁思成,毋庸置疑!”
从1931年,思成入职营造学社,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古建筑至抗战胜利入主清华园,这整整14年间。经历和平年代,又历经战乱硝烟,却丝毫无法动摇他们的决心。龙门石窟、五台山佛光寺、山西应县木塔,全中国尽是他们的足迹。在那个交通不便,吃住成难的年代,两人同甘共苦,追求着自己也是两人共同生命之核。
很长时间以来,说到爱情,我脑中总会冒出这么一对夫妻来——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先生均是长寿之人,两人超过半世纪的婚姻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样,两人的学识与才华同样之深厚为二人世界增添了太多乐趣。所以说,能找一个相似之人共度相同的一生,这就是最好的爱情吧。
古人讲究“门当户对”。小时候看着那些深宫宅院的电视剧:豪门少年对家中女眷心生情愫,却被家庭被当时伦理阻断,棒打鸳鸯。好生心痛,恨不得钻进电视里,去和那些父母聊聊什么是自由恋爱。
渐渐长大了,自由恋爱过了,才逐渐明白,门当户对是多么的重要。当然这不仅仅局限于双方的家室背景,更重要的是两人的性格爱好,三观与才情。从痛骂徐志摩是渣男,到慢慢认可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的思想蜕变,这就是所谓的爱情成长吧。满腔的热血情怀,满腹的诗词歌赋,却只能面对一个不解风情,不懂浪漫的旧社会女人,最终提出离婚,尽管很烂,烂透了,但似乎又可以理解。
如果在平等相似的家世背景和拥有对世界相同的认知里只能选一样作为爱情的基础。毫不犹豫我会选择后者。当然最好的爱情,是两个都拥有,像梁林,如钱杨。
“枫林渡口初相见,一遇杨过误终身”
这是金庸老先生笔下17岁的郭襄。
一遇徽因误终身,这是上帝笔下的金岳霖。
金老先生,早年游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入清华教书,创办了清华哲学系并被誉为“中国哲学第一人”。在书中读到老先生的故事甚是有趣。其中一则便是,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保留中国师资力量,结清华、北大、南开为一体在昆明创立了西南联大。金老也在其中教书。有一次沈从文请金老给国文系的沙龙讲讲小说与哲学的关系。金老便讲了起来,一时间滔滔不绝,讲了半天,有人便问,那小说和哲学究竟有什么关系呢?结果金老张开一句“没有关系。”就是这样一个性格直爽,毫不拐弯抹角,见风使舵的老先生,却陷入了一段旷世的苦恋之中。
边看书边痛心之余就想,要是当时世上有两个林徽因该多好。一个陪梁思成,考古测绘搞建筑;一个陪金岳霖,讲书论道聊哲学。不,似乎还少了一个陪徐志摩为赋新词强说愁。
1931年,在徐志摩的引荐下,金岳霖结识了梁林夫妇。正巧他们还都住在一起,都在北平那个叫做北总布胡同的四合院内。梁林一大家子住在前院,金老独身住在后院。那段时间,那个四合院也成了那批当时文人喝茶集会的地点,胡适、沈从文、张奚若等清华教授常常进出于此。
也许两家人住的太近了,也许是徽因身上的光芒太绚丽,金老渐渐感觉身不由己被其所吸引。当然,如同两块磁铁一般,吸引总是相互的。后来便有这么一段故事。
“徽因哭丧着对思成说‘我苦恼极了,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思成思索了一夜,再三衡量他、徽因和老金之间的关系,第二天便告诉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后来徽因把这段话告诉了老金,老金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这又是爱情的另一种形态——成全。
后来,金岳霖这辈子,终生未娶,在林徽因逝世后于其子梁从戒一起生活直至去世。
人们谈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另外三个男人捆绑在一起。这是不公平的。
她不是活在古人小说中的人物,她不是崔莺莺也是杜丽娘,她是有血有肉鲜活的林徽因。她拥有的爱情是举世无双、羡煞旁人的,但这只是她的一面。
人都是立体的。就像徐志摩一般,他不只是一个抛弃妻子和别人妻子再婚的渣男,他还有另外一面,他是一个诗人,他为民国时期新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同时还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对于徽因一家也好,对于后来染上毒瘾的小曼也罢,只要是和他能有共同语言,懂他的人。
林徽因也是和徐志摩一样,她很立体,她是一个诗人,她原名林徽音,之所以改名就是因为诗;她是一个老师,在东北大学,在清华教过英语和建筑学;她是一个建筑家设计师,参与设计了新中国的国会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多项工程;她还是一位优秀的母亲,培养了梁从戒和梁再冰俩杰出的子女;最后,她还是一名优秀的妻子!
当然,放到现在,她又成了一名优质的偶像。
恕我才疏学浅,文笔薄弱。此书的核心应当是,梁林两人之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考察于保护,两人为中国建筑学做出的杰出贡献而非爱情。可我并不是建筑学处甚之人。书中看到太多建筑学术语甚是头疼,一字一句细细读来,又是还不解其中意思。
当然,我也是浪漫之人,既然解不出核心,看看爱情也无妨。
2018年2月18日晚 读完林清平《林徽因传》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