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我读《父母的语言》

我读《父母的语言》

作者: 乔乔随手记 | 来源:发表于2018-12-27 11:19 被阅读0次
    《父母的语言》听后感(原创)

            作为一个日常上班族的新生妈妈,自知对家庭教育缺少学习,所以第一次在《樊登读书》听到这本书,就感觉醍醐灌顶,边听边着急,这是多好的第一本书啊,这些内容多么迫切需要和家人分享啊,在跟家人分享前,我先做个内化梳理(原创)。

            首先,为什么要跟孩子多说话?这本书取名为《父母的语言》,英文书名是《3000万个单词》,什么意思呢,就是脑力劳动家庭和领取福利救济的家庭比较,父母总体给到孩子(0-3岁)的对话语言单词总量差距有3000万之多,而这缺失的交流正是后期孩子成人以后拉开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对孩子语言的影响,远远超过物质、教育等资源的影响。孩子一出生大脑就会与世界产生连接,大脑会被各样的事物(每秒700-1000条额外神经连接)刺激发育从而建立认知,3岁前的孩子接触到的世界就是父母将自己看到的世界解释给孩子听的过程,所以你用什么样的语言,用多少语言量去和孩子交流,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商,学习能力,语言处理速度等。所以到这里,就已经足够让我们觉得学习这本书的重要性了吧。

          书中的第二板块讲述了科学界及医生们是如何发现语言交流这一事项的重要性,以及测试不同交流状态下孩子们的反应,后面会补充性讲到,接下来重点说一下家长们该如何做?

    3T原则

     书中给到3T原则:(Tune in)共情关注、(Talk more)充分交流、(Take turns)轮流谈话

         (Tune in)共情关注:充分理解孩子的想法,让你的感受跟着孩子走,不断理解和解释说明他的感觉,而不是让孩子跟随你的节奏。比如孩子在看电视,我们觉得该吃饭了,然后拿个碗过来给他边喂边看,这对孩子的咀嚼吞咽和大脑发育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孩子此时的专注力都在电视上,他会不自觉忘记咀嚼食物这个动作。或者有时候听你给他读绘本,他会不自觉走神一会,摸摸床单或者拿起某个小玩具,这时候我们可能就会生气说,“你好好听着,妈妈在给你读绘本呢”,其实这些都不是跟着孩子的感觉走,正确的做法是“噢,你想摸一下这个床单是吗,来摸摸看,什么感觉,是不是很柔软?”或者“噢,你喜欢这个小车车,是吗,它很灵活,对不对,好了让我们一起再回到绘本上来吧”。(春天读后感)

              如果你一直强求孩子跟着你的步调走,会让孩子和你自己产生焦虑,烦躁,也就是为什么孩子总喜欢大发脾气的缘由之一了。你是讲故事还是堆积木要看孩子他想干什么,并且用他的语言来交流,比如:吃饭饭、睡觉觉、拉臭臭等等词汇,孩子更容易接受和学习。

            共情关注这个原则里,就是不断观察孩子的行为,理解并描述他的状态/感受,然后行动的过程。可以多询问,确认他的想法,比如他说“抱抱”,你可以问他,“宝宝是不是累了,想让爸爸抱一下,对吗?”把他的短语解释成一句话。暂时忘记你的控制欲吧,让孩子的感受成为亲子时光里的主角。


              (   Talk more)充分交流:就是要多说,把现在在发生的一些事跟他讲出来。比如今天天气不好,可以跟他说“你看那个大树上的叶子都被大风吹走了,路上好多人打着五颜六色的雨伞,有红色,蓝色,还有绿色,对不对?”甚至可以带他到路边感受一下刮风下雨的感觉,还可以多一些延展性的问题,比如“假如现在有个汽车过来了,你要怎么办呀?是不是要等绿灯亮了才能走,还要左右看一看?”等等。这样就会帮助孩子建立和世界的连接,不然他会感觉这跟我有什么关系,从而容易情感漠然。

              这里重点讲到,为什么宁愿让孩子看着你做饭都不能把孩子交给电视的原因,因为电视是单向的,不会回馈任何反应,长期被电视影响的孩子长大了就容易情商低下,因为在电视面前他什么都不用想,大脑会自动关闭和外界的连接,不去思考这个事情对不对和为什么。比如当他看到电视里面熊大,熊二打起来,熊二还被打伤了,但是过一会儿,熊二又蹦蹦跳跳跑出来,孩子就会理解为这打架不是什么大事,在真正跟小朋友玩的过程中,他也不会感觉打人有什么不对,不会觉得后果多严重。

               然后尽量少用代词和孩子交流,比如,”爷爷,我喜欢吃饼干“。我们一般会回答,”哦,你要这个啊,那个不好“。这样的说话方式不利于孩子学习,更好的方法是,“噢,宝宝要这个饼干啊,这个饼干爷爷也喜欢,但是吃多了会胀肚的,咱们吃一块就好,好不好。”

                也可以尝试脱离和扩展语境跟孩子交流,什么是脱离语境,就是脱离或者扩展现在的状态,跟孩子沟通,比如前面讲到的,现在并没有看到路上有汽车过来,但我们可以问他,“等下有汽车来了要怎么办?要等绿灯亮了才可以走,对不对”。调动孩子去想象可能会发生,但未发生的事,扩展他的思维。


                (Take turns)轮流谈话:最大的敌人是封闭式谈话,不告诉孩子因果关系,直接命令式语气说话,比如孩子在掰扯,撕拉好奇某一个玩具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直接命令他,“不许动,别扯了”,“在动我打你”,“马上睡觉”这类词汇,其实是非常不好的,孩子只有好奇,并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动,为什么要马上睡觉,你不解释给他听,只是粗暴的威胁,命令,就会让孩子停止对于世界的探索,长此以往,后期要么被禁锢的方方正正,成为没有思想的木偶,要么叛逆的要命。正确的说法是“你要是把这个小车扯坏了,它就跑不动了哦,不能装回原来的样子了哦,你确定以后都不玩这个小车车了吗?”“宝宝,我们今天玩累了哦,要休息一下才有力气玩儿,如果你不睡觉的话,明天早上就会起不来床哦”,用因果关系跟孩子交流,解释。


          拓展品读:

           孩子学习一个东西能不能做,合不合规矩首先是尝试,然后看家长的反应,你的反馈是什么,他就会理解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对不对。比如他拿一个小球扔到你脸上,你哈哈一笑,孩子会觉得这个好玩,继续扔。如果他咬你一口,你沉下脸来告诉他“嗯,别咬奶奶,奶奶生气了”,那么他就会知道这个事情是不好的。家长通过这样的反馈可以给孩子建立边界感,提升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情商能力,从而给孩子带来成长。

            数字空间词汇:在孩子越小的时候把数字、空间和语言思维灌输进大脑,孩子就越早获得这种概念。可以联想电视剧中经常看的那些黑暗组织的杀手为什么对于法律,道德,杀人放火甚至杀害自己的亲人都没有感觉,不知悔改,内疚,就是因为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大脑中还没有建立各种概念的时候,就被强制训练成了冷血的思维模式。这一点让我想到随着文明的发展,教育何其重要,尤其是极端分化的教育,你的孩子越优秀,他的孩子越贫瘠,有时候反而越恐慌,大善往往碰上大恶,大富大贵也更容易遇到凶险万分的境地,因为两种力量都在发展,而在必然发展的路上再偶然交集就容易出现大是大非了。

                  好了,这本书的品读感悟就到这里,希望对你们也有帮助,欢迎一起交流探讨~

    作者:春天

    《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父母的语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eh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