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
中國哲學之精神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
•
•
西方人對中國哲學的印象
中國讀書人跟哲學的關係
•
THE place which philosophy
has occupied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been comparable to that of
religion in other civilizations.
馮先生如此寫,有兩個目的。
(並非說出自己的觀點)
一.
概述,
在寫此書之前,
西方人對中國哲學的印象。
二.
幫助,
西方人釐清一個觀點。
這個觀點是,
西方人認為中國哲學和宗教很相似。
馮友蘭先生想做的事情
為中國哲學「正名」。
* that = the place
philosophy
所佔
Chinese civilization
當中之地位
就如同是像
religion
在
other civilizations 一樣。
馮友蘭先生想做的事情
為中國哲學「正名」
釐清
西方人認為
中國哲學和宗教很相似的觀點
西方觀點
西方
宗教與哲學,
有清晰的劃分。
尤其是
中世紀之後 (教父哲學之後)
現代西方哲學的起點,
比如
René Descartes,
Francis Bacon,
他們
將哲學從宗教中,剝離出來。
回歸
古希臘時期,
Socrates
|
Plato
|
Aristotle
作為中軸,出現的古希臘哲學血脈。
哲學和宗教,
解決的是兩類問題。
哲學和宗教,
所處的形態也不一樣。
西 哲
方 學
邏輯 思辨
反思
追求真理
以求真,作為整個思想體系的搭建。
西方哲學,
關心什麼是真理。
我們想這麼去思考真理的方式,
是否符合邏輯。
我們這麼去思考真理的思想本身,
是否有道理。
* 追求探尋,形而上學的問題。
宗教,
解決信仰問題。
比如,
基督教,
因信稱義。
* 我們一定要堅持相信
論證 「一張一弛」
In China,
philosophy has been
every educated person's concern.
在
中國,
哲學是
每一個
受過教育的人,
都關心的話題。
* concern,關心,關切。
In the old days,
if a man were educated at all,
the first education he received was in philosophy.
在過去的時日,
(從古溯今的講法)
如果在中國一個人,
受過那麼
一丁點
的教育的話,
(再次,再往前推一步)
那麼,
他接受的第一個教育
就是以
哲學形式展現出來的。
虛擬語氣
if a man were educated at all,
作者想退一步講,
前面的
every
語氣
用得非常激進。
at all
把語氣軟化的非常多,
但,
其實是以退為進。
「一張一弛」
先將對手觀點,逼
到一個角落裡,逼
完以後,
退回來,讓開再打。
at all - every
激進
When children went to school,
the Four Books,
which consist of the Confucian Analects,
the Book of Mencius,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were the first ones they were taught to read.
中國兒童開蒙之時
(啟蒙)
就要讀,
《四書》
即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
四書由《論語》、《孟子》
和原在《禮記》
中的《大學》、《中庸》兩篇組成。
*
朱熹對學習《四書》的次序有明確規定。
v( ̄︶ ̄)y
WHY
為什麼要
按這個次序呢?
…《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 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
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
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
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格 氣 扎 露 蓬 剛 細 融
局 勢 根 芽 勃 健 節 洽
規模 → 根本 → 發越 → 微妙
…。…。…。…。…。…。…。…。…。…。…。…。
The Four Book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texts of
Neo-Confucianist philosophy.
這《四書》是
新儒家哲學 (宋明理學)
當中最重要的文本。
- -
後文
馮友蘭先生會在書裡
提出他的觀點,洞見,
這個
Neo-Confucianist philosophy
到底
Neo 在哪裡。
- -
Sometimes when the children
were just beginning to learn the characters,
they were given a sort of textbook to read.
有些時候孩子們
剛開始識字的時候,
他們會給一種課文去讀。
This was known as
the Three Characters Classic,
and was so called because each sentence in the book
consisted of three characters arranged
so that
when recited they produced a rhythmic effect,
and
thus helped the children to
memorize them more easily.
這個被叫作三個字的經典,
(什麼是 Three Characters Classic ?)
《三字經》
被叫作這樣的原因
(解釋)
因為在這本書當中的每一句話,
都是由三個字組成,
偶句押韻。
如此被排列,
被
朗誦起來有節奏 (的效果)
便於孩童們更好地去記憶它。
*
如此被排列
在朗誦時,
可以達到的目的 : 好記。
*
在 XXX 條件下 ,推演出 OOO 結果。
- -
This book was in reality a primer,
and the very first statement in it
is
that
"the nature of man is originally good."
這本書,
實際上是啟蒙讀本 (第一本書),
在它當中的第一句話,
人的本性,本身就是善良的。
【人之初 性本善】
The nature of man is originally good.
再補一句,
那這句話,
人之初性本善
跟之前說的《四書》
有什麼關係呢?
This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ideas of Mencius' philosophy.
其實
這就是孟子的哲學體系當中,
其中之一的基石理念。(基楚觀點)
《三字經》。…。《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
其他參考網站
中国哲学简史·思维导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