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每当自己觉得很困难的时候,大脑第一反应不是去解决困难,而是做一件更轻松的事情,从而逃避正在面对的困难。比如:我在寒假没有看过医学的专业书籍,没有复习过之前的功课,开学来了之后一下子课程任务很重,我知道要抓起来要花一定的功夫,但我想到的不是去巩固知识,而是将时间花在了阅读其他书籍上,因为我自己喜欢阅读,所以并不觉得阅读的过程痛苦,通过泛读之后我安慰自己,虽然没有复习专业课,但是我也学到了其他知识。通过这种心理暗示让自己心理平衡,同时也逃避了较枯燥的学习。
宋词300首,打卡第二天但实际上泛泛而读效果并不好,感觉是看了不少的书,囫囵吞枣,不成体系,没有化为自己的东西。
上课的时候不够专注,究其原因,课前没有预习,课后没有复习,对学的这门课程没有一个框架体系。一旦老师讲一个比较复杂的内容,大脑自动会偷懒,从而去想一些无关的,琐碎的,不耗费太多精力的事情。等自己反应过来,又会懊悔焦虑,陷入自我厌弃等不良情绪中,一旦被自己的情绪掌控之后,又开始出现新一轮开小差的恶性循环。
我对自己现在的学习状态不满意的,一方面想学很多的东西:投资理财,保险,Python(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结果还是被公众号诱导买了这个课程,虽然可能有用,但是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并不是必须),摄影……真的是挺多的,多数都是微信公众号里面推荐的一些小课,其实后面仔细想想,真的能够通过这些课程掌握这项技能吗?可能会学习到一些入门的知识,但想要深入学习,那肯定还要一个非常艰苦的学习过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其把精力分散在各种各样的所谓的技能上面,不如多花些时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再去学习一下其他的内容,不要本末倒置了。
英语打卡昨天晚上和班主任聊天,我跟她说我对临床不是特别感兴趣,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经过细细思索,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在其他地方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久而久之在临床学习的投入不足,得出了这样一个不经大脑的结论。班主任给我分析了我的就业前景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其实干什么都好,前提是要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不要因为想要逃避,就去走所谓的捷径,往往捷径是最不捷径的路。
今天上午连上五节课之后,卫生法和妇幼保健。中午放学之后,吃饭的路上,我边走边反思:失去掌控的感觉很不好,刚刚学过的内容,课后不能大概复述出来,那说明一个问题:上课没有认真听课,如果上课没有认真听课的话,后面付出的代价会更大,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之前的课程。及时止损,趁现在才开学一周多,好好复习一下,没问题的。
下午是康复医学,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挺厉害的,课堂上气氛也很好,讲得很有趣。不过今天之后,他的课程就结束了。
在临下课之前,他送给我们他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总结为四个方面:
交流沟通;人文关怀;英语学习;文献阅读。
自勉之。
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与落后的学习状态之间的矛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