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漪兮兮
古人有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立足于世,必须要知道“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这个道理。在灾难面前,生命是很脆弱的,生命一旦逝去就无法重来,生命高于一切,应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然而我国传统以来都强调把“国家财产”放在第一位,牺牲小我挽救公共财产就是值得歌颂的英雄,这也恰恰反映了我们对生命文化教育的忽视,保障安全本来就是人的权利,没有任何东西比得过人命。我们必须时刻想到未可预料的事情,培养忧患意识,把生命安全教育植入心中,在灾难来临之际保持清醒,从容与淡定。
安全感是生命质量的刻度,是人们心理需要中的第一需要。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一幕幕令人失望的画面:一场不太大的雨雪就能让城市半瘫痪;沙尘暴刮得我们泪眼迷离;人群中的踩踏事件;游船翻沉……面对这一切,我在拷问,我们还能一直过上舒适安全的日子吗?这当中不仅是执政者管理不当,规划不科学,考虑不周的问题,也是社会长久不重视所酿造的后果,最后导致我们自讨苦吃。正因为忽视生命文化的培养和安全技能观的教育,直接导致我们的安全知识不足,未能更好地应对突然而来的灾难,这与王安石所说的“天变不足畏”的思想背道而驰。
自救优于互救,互救优于公救。一旦发生可把伤害降到最低的灾难,我们公民不能坐以待毙,习惯等待政府主导公共救援,而是在日常安全知识当中补课,培养自救、应急疏散能力,争取最佳的逃生时间。笔者曾经看过一篇新闻,某幢居民楼发生火灾,大部分人都成功逃生,却只有一位住在二楼的居民在火灾发生时没有及时撤离而断气在家中浴室里,实在令人痛惜,这归根到底是缺乏自救能力。在任何危难当中,我们千万不能守株待兔或惊慌失措地悲观等待外援,而是靠自己去主动逃脱困境。
面对各种灾难,政府也要勇于担当,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但是应急处理不是临急抱佛脚,而是把公共文化安全教育纳入到议事日程当中来。定期开展公共文化教育,通过多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公民居安思危的意识。加强防灾设施监管工作,有效发挥设施功能,减少损失。对劣质工程进行清查,对不及格的安全设备进行淘汰,定期到公共场所进行安全“体检”,加大整顿力度,防止悲剧发生。
我们所要考虑的,不应仅是什么事情常发生,而更应该是什么事情有可能发生,正所谓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即便我们双脚依凭大地,也要有敬畏之心,保持清醒,未雨绸缪,才能从容淡定,尽可能减少灾害的破坏概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