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背过《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欧阳修
被父母当做宠物养大的孩子是“物”而不是“人”。经常有人把孩子称作“宝贝”、“小乖乖”、“心肝”等,看似极为珍爱孩子,其实,却隐含着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孩子,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孩子可能只是一件稀世珍宝,只是父母的一件附属品。而有些人养宠物,把猫、狗等,昵称为“儿子”等,这又折射出什么呢?
曾经看到这样的一幕:
孩子玩滑板回来,兴奋地跟爸爸说:“太好玩了,蹬起滑板来,有飞一样的感觉。和小伙伴一起玩,真高兴。”爸爸说:“很好。玩滑板还能锻炼身体,尤其是平衡能力、协调能力,都能很好地锻炼。不过,也有些危险,不要到马路上玩,要和伙伴保持距离,避免碰撞;要带护具,不然,摔倒了容易骨折。”孩子由兴冲冲,很快有点蔫了。爸爸的话,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有。孩子体验到的是快乐,想跟爸爸分享快乐;爸爸看到的是滑板的功能和作用,是安全。他没有看到的,是孩子的兴奋满足的表情,是孩子眼中的光彩,是孩子由内向外散发的快乐与享受的情绪。这位父亲,虽然睁着眼,却视而不见,是心盲。父子两人虽然在一起,但却象处在两个不同的空间。
这样的事,我干过不少,现在也还会干,值得庆幸的是,正在觉察着。
为什么会这样?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生命,在孩子身上投射了自己的太多的愿望,不自觉地就把孩子视为自己意志的延伸。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讲的:自己不能飞,就下个蛋,让下一代使劲飞。笑完之后,是心痛与心惊。望子成龙,这其中有多少是父母未竟的理想呢?有多少父母思考过,这个“子”想不想成“龙”呢?
因为没有想过,没有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不是实现父母未竟的理想的工具,于是,当孩子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就会有种种办法来“修理”孩子。
这样长期下去,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了一切,孩子也会在理智上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很多,承认父母是爱自己的,但内心感受到的,也许是荒凉、孤寂。于是“父母皆祸害”就出现了。
还有一种情况,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有强烈的控制,对孩子有严格的管束和要求。那有可能是父母心中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因为很多人都是在长辈的“恐吓”中长大的。比如,小时候调皮,爷爷奶奶会说:“再不听话,山上的马猴就来逮了你去”;上幼儿园,不听话老师就不要你了;上学,成绩不好,将来找不到好工作;工作了,不好好干,就下岗……所以,到了自己的孩子,就千方百计地他往十全十美的方向培养,就怕他输在起跑线上,就怕他将来没有好的前途。一旦孩子和自己预设的标准不一样,这就焦虑了。为了避免自己的焦虑,各种修理手段就用上了。
在这样严格控制和管束长大的孩子,会自卑,会缺乏自信,会懦弱,会缺少独立的意识。然后父母又开始抱怨:怎么这么没出息!孰不知,正是父母用自己的控制,剪掉了孩子的翅膀,然后却怨恨孩子不能鹏程万里。在这样的情形下,放飞可不就是在找死。
要想放飞,还想飞得远,请练好翅膀。要想孩子健康成长,有独立的人格,就从先看到孩子本身做起。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不是父母未竟理想的承载品,也不是父母意志的延伸品,他的生活,是父母无法想象的。还是推荐读一下纪伯伦的《论孩子》,鲁迅的《我们怎样做父亲》。
今日作业:(1 )背诵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并体会什么是自由;(2)思考鸟的“社会化”是进化还是退化?(3)回答“宠物”在人的心中是动物还是人?被父母当作宠物养大的孩子是人还是宠物?
网友评论